2025中文科DSE︱閱讀卷 論述題型 答題解析

更新時間:10:00 2025-05-15 HKT
發佈時間:10:00 2025-05-15 HKT

一如既往,2025年中文科卷一閱讀,分甲乙兩部分。甲部主要考核建議篇章《論仁、論孝、論君子》、《山居秋暝》、《六國論》三篇。乙部閱讀材料,白話文部分為①蔣方舟《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節錄)、②柯裕棻《比正路還長的巷子》;文言文摘錄自①司馬光《資治通鑑》和②王若虛《滹南遺老集》。(三之三)

甲部:指定篇章

「貼題」非上策 須融會貫通各篇

甲部考核經典篇章除以上3篇,尚有不少佔分較少的篇章。考題廣涉文言知識、內容重點、篇中寄意、情理兼備的游說手法;也考核近體詩「頸聯」常識,以及「尾聯」抒述心志之手法等。其中,《論仁、論孝、論君子》要求就「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比較何者更為可貴;《山居秋暝》要求考生就「明月松間照」描述山中景色,說明如何寄寓作者高潔的品格;《六國論》藉六國破滅一事,游說君主勿重蹈覆轍,分析如何情理兼備,並須各舉一例說明。

今年,坊間視《出師表》為大熱篇章,卻只見於文言字詞及用法。反而屬於次熱門的《山居秋暝》共佔7分,接近三成分數,比例不可謂不高;如跟另一篇次熱門的《六國論》加起來,佔分已達45.8%,對考生等級之影響至大。故備考「貼題」,終非上策,細讀精讀之外,仍須對各篇融會貫通。

文言基礎知識 及格關鍵

綜觀今年甲部設題,篇章分布尚算合理。惟值得留意的是,當中問答類題目佔10分,即41.6%。其餘都是解釋字詞和選擇題(MC)。換言之,假如考生文言文基礎知識不穩,前面10分已失其半,要拿及格分數,委實難矣!至於後面3條問答題,均採近年流行的「入品表」方式評分。此表分上、中、下三品,一般考生只能拿到1至2分,拿3至4分的甚少。故在考試策略上,有兩點值得留意:

一、回答所有題目,不要放棄任何一題,每題問答至少要取得1至2分,方可保底。

二、加強審題意識,以扣題作答為首要,明辨題幹和關鍵詞。千萬不要偏題,以免錯失分數。

答題解析│須援引合適例子

以下試以各題「論述型」問答題為例,略作說明。

以第4題為例,「安仁」和「利仁」,分別是對「安」和「利」二字的理解和比較,並須援引合適例子說明。以第6題為例,突出「明月松間照」與作者「高潔的品格」之關聯,例如:「明月」象徵光明與純淨,詩人心境澄澈與超脫世俗的追求,暗喻自身不染俗塵的高潔情操。「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堅貞與長青,暗示自己堅守節操、不隨波逐流,展現其遠離官場污濁、追求心靈自由的態度。

以第8題為例,①「理」的例子:蘇洵以邏輯推論,指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以破立、對比手法論證「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諸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以換取安寢,結果是「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論證賂秦只會加速國力耗損,終致滅亡。此為客觀因果的理性分析。②「情」的例子:文末痛心疾呼:「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以假設語氣提出「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強調六國倘能奮發圖強、拒絕苟且偷安,必能扭轉局勢。此處以激昂語調,呼籲君主以「賂秦而亡」為戒,展現對國家前途的憂患之情。
 

乙部:白話文兩篇

論述題保一半分數方穩

其一是蔣方舟《我們都曾以為自己會是小說的主人公》,其二是柯裕棻《比正路還長的巷子》。

先看分數的分布。一般而言,論述題是分出高下等級的重要部分。蔣方舟文在12、13題各佔4分;柯裕棻文在第19和20題分別佔2分和7分。這些加起來是乙部白話文總分的41.5%。換言之,必須確保能從中取得一半以上分數,方算穩妥。

答題解析│抓出「對比點」分析

以12題為例,「對比手法」當然不止一項。可是,不少考生因為寫超過一項,而未能深入說明小說的價值,以至失分,令人惋惜。考生可以「小說中的清醒」與「現實中的逃避」來分析,例如以小說主人公「忽然醒悟」的時刻,舉例說明。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尼克目睹蓋茨比的遭遇後,看清了上流社會的虛榮與無情,選擇離開。《局外人》中,默爾索在臨刑前夜從冷漠中醒悟,感受到世界的幸福與當下的真實。展示小說主人公如何在故事中突破生活表象,直面真相,從而獲得思想上的清醒與解脫。考生取得高分之關鍵,是抓緊「對比點」來分析:現實中,我們害怕這樣的清醒時刻:我們「努力不去盤問自己,不去質疑自身遭遇的意義」;我們「將視線牢牢釘死在腳下的那塊地方」,沉迷於生活的細枝末節,用自我欺騙來逃避對生活的反思。

答題解析│道出歷史與哲學深度

再以13題為例,在第9段中,作者通過描寫「這塊土地芳草淒迷」的情境,展現了文學目光如何讓人對事物產生與別不同的領悟。文學的獨特價值在於它為這一景象賦予了歷史性和哲學性的深度。文學的目光能夠突破土地本身的自然屬性,讓人看見其背後的故事與時間的流轉,包括:

①歷史的回顧:這片土地「數百年前是戰場」,在那裏曾經有人類的衝突與鮮血。文學能夠讓我們看到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事件,感受到歷史的沉重與滄桑。

②未來的想像:文學的目光還能讓我們超越當下,遙想未來的圖景。「數百年後又會芳草淒迷」,戰場的白骨終將化為塵土,生命雖然消逝,但土地會繼續孕育新的生命,展現自然的循環與永恆。

③細節的捕捉:文學還會放大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例如「草屑如何在夕陽下吱吱作響,小鳥在雪地中留下楔形爪痕」。這些微小的景象,為土地增添生動與詩意,使我們感受到自然靜謐之美。

考生如能說明當中複雜的意義,例如:它是歷史與時間的承載者,記錄着過去與未來;或象徵生命的輪迴,從戰場的白骨到芳草的繁茂,融合了悲涼與希望;或喚醒我們對細節的敏銳感知,讓人注意到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卻充滿詩意的瞬間等,這樣方能取得較高分數。

答題解析│微小片段顯意義

又以20題為例,作者對人生的領悟如下:人生是流動的,充滿各種細微的事件、片段與無常,但也有其深刻的寧靜與意義。再就第9段引文的特點,說明上述領悟。例如:

①引文中提到的事物(如雞群、蝴蝶、蒼蠅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平凡的景象。這些平凡事物象徵人生中的瑣碎與細節,表現出恆常的生命。

②「走過」、「飛過」、「飄過」、「閃過」等動詞,強調事物不斷流動、轉瞬即逝的特性。這種流動性象徵人生無常,暗示時光稍縱即逝,人生如流水,不可挽留。

③引文最後一句「沒有一輛車經過」與前面景象形成了對比,強調某些事件與存在的缺席。這種缺席象徵人生中的空白與孤獨,讓人對生命的意義產生更深刻的思考。

④引文對細節的描寫,如「貓影子飄過」、「千百個念頭閃過」,充滿詩意,讓讀者感受到生命中微小片段的美好與深邃。這體現了文學目光能賦予人生片段的意義,即使是短暫的瞬間,也值得靜心觀察與品味。

 

乙部:文言文兩則

《滹南遺老集》佔分多 須細讀

乙部文言文,共兩則。分別摘錄自司馬光《資治通鑑》和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兩則共15分,其中21至24題各佔2分,都是選擇題(MC)。25、26題為論述題,分別佔3分和4分。值得注意的是,4題選擇題已佔分53%,假如答錯,分數已失其半;顯而易見,論述題是分辨本部分高下等級之關鍵。其次,兩則文言文所佔分數比例懸殊。第一則只佔4分,即不及三成。第二則佔11分,達73%。

因此下筆之先,考生尤須細讀精思第二則,方能取得高分。

常犯錯誤│曲解「天下只有一個是」

以25題為例,題目考問:第二則之中,有人以「為己則不可,為國何害?」為張巡、許遠兩人辯解。王若虛如何反駁這說法?此題考生常犯錯誤,是未真正明瞭「為己與為國等耳,天下只有一個是」一句的具體意思。

本句指在道德標準上,「為己」與「為國」應該是一致的,絕不能因為「為國」而令本來不合理的行為變成合理。換言之,錯的事就是錯,即使是加上了「為國」的美名,也改不了「錯」的本質。就本文觀點分析,守城是小事,而「食人三萬口」卻是大事,如此重大惡行,固無法因守城或保國而變成合理。即使張巡、許遠的行為真的能保住江淮,這種犧牲人命的方式,着實也無法令人接受。

常犯錯誤│未能指出既褒且貶

再以26題為例。題目考問:王若虛對張巡、許遠兩人有何評價?考生須綜合第二則的內容說明。此題考生常犯錯誤,是誤以為王若虛全盤否定張巡、許遠二人,而未細察「忠矣」、「死節之名固千古不可磨」二句,以致未能明白文中蘊含既褒且貶的論點。考生須明白此題之重點在「忠矣,然而未仁」一句,並以此語為中心論點逐層分析、闡述。王若虛對張巡、許遠的評價,既有褒、亦有貶,而以貶為主要論點。

首先,他肯定兩人盡忠職守、死節守城的精神,認為他們的忠義之名「千古不可磨」。然而,接着即強烈譴責二人在守城過程中「食人三萬口」的行為,認為如此不仁不義的罪行,實是「萬劫不能滅」。進而指出,兩人應該選擇更具節操的守城方式,例如「可走則走,不可則戰,戰不勝而死之」,以此盡忠職守,而絕對不應以極端手段傷害無辜百姓!由此可見,王若虛固然對他們的忠節表示敬重,卻堅決地對其不仁之舉表示否定。

 

●前中文科主任、陳樹渠紀念中學中文科曹順祥老師,一連三期分析2025年中文科DSE題目,本文為最後一篇:三之三。
●前中文科主任、陳樹渠紀念中學中文科曹順祥老師,一連三期分析2025年中文科DSE題目,本文為最後一篇:三之三。

 

文:曹順祥 陳樹渠紀念中學中文科老師、前中文科主任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文章刊於中學學生報《S-file悅讀語文》2025年5月15日專欄「應試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