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公民科DSE︱拆解3大長問題 論證重點

更新時間:11:11 2025-05-12 HKT
發佈時間:11:11 2025-05-12 HKT

隨着第二屆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文憑試圓滿結束,學界再次掀起對這科的討論。今屆考卷的選擇題比重下降,另有題目考核考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本文將聚焦本屆三大主題的長問答題,逐一剖析題目,為讀者提供具體作答方向和參考,以更了解當中的評核要求。

第1題:公共衞生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題以「公共衞生」及「可持續發展」跨課題作評核。當中,題目(c)要求考生解釋「充分的身體活動如何促進公共衞生」,並需援引資料作出說明。此題難度屬中低,主要因為資料提供的訊息相對直接,考生可從多個角度切入,包括:預防慢性疾病、提升身心健康、減少公共醫療資源的負擔等。若能恰當運用資料,並具體闡述身體活動與提升公共衞生的關係,即可表現出良好的答題水平。

至於題目(d),則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論證技巧提出更高要求。題目要求考生「就現時香港情況,人們實踐低碳出行是否不容易」作出判斷,並加以論證。此題的關鍵在於「現時香港情況」的掌握與應用。考生應結合本地的實際生活情境,如都市節奏急促、講求效率的文化,以及香港公共交通系統的高度發展等因素,來支撐其立場。不論同意與否,考生均須提出兩至三個理據,並輔以具體說明或資料引用,以構建清晰有力的論點。

值得留意的是,現階段尚未有明確指引指出答題必須提供駁論才能達至最高分層(7至8分)。然而,若學生能夠明確表達立場,並以充分的理據作詳盡闡述,已具備獲取高分的潛力。當然,適當地提出反方觀點並加以反駁,則可進一步展示學生的批判思維與平衡分析能力,為整體答案增添深度。

第1題 題(c) 題(d) 【首問立場題】
涉及論點、概念和事例

預防疾病

  • 加強抵抗力、減低患上慢性病 / 非傳染病的風險

促進健康

  • 強健骨骼、改善心肺功能、紓緩焦慮

減少公共醫療資源負擔

  • 降低求醫率、紓緩公營醫療壓力
【同意】 【不同意】

論點一:靈活性和便利度

  • 依賴私家車、公共交通在涵蓋範圍和時間安排方面未必 / 無法完全符合人們的需求

論點二:基礎設施及配套不完善

  • 低碳出行、單車徑網絡、電動汽車的充電設備

論點三:生活方式及習慣難以改變

  • 生活節奏急速 / 運動文化未普及

論點一:民眾環保意識提高

  • 極端天氣、環保意識、負責、社會氛圍、宣傳推廣

論點二:政府政策及措施

  • 電動車稅務寬減、巴士路線重整、行人道重新規劃

論點三:公共交通網絡方便發達

  • 系統完善、港鐵、公共巴士、小巴、便捷

 

第2題:中國對外援助

本題組以「中國對外援助」及「國際影響力提升」為考核主線。題(c)要求考生探討「中國的對外援助如何改善受援國人民的生活」。學生應緊扣題目資料進行回答。例如,資料B強調醫療與教育體系的長期建設,協助培訓專業人才,通過「授人以漁」的支援方式,從根本上提升公共衞生水平。此外,資料C所提及的緊急救援行動(如災後醫療隊的派遣及淨水物資供應)則是直接解決當地的生存危機問題,通過即時的物資與醫療介入,從「短期紓困」的層面滿足當地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

題(d)則要求考生解釋「對外援助如何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資料C中提及災後醫療隊的進駐及淨水物資的提供,這些舉措塑造了「命運共同體」的形象,使受援國對中國的價值觀產生認同,提升對中國的正面觀感。而資料B所描述的合作方式,則在技術轉移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例如中醫理論融入當地醫學教育,塑造了對中國文化的正面認知。答題時,考生應避免泛泛而談,必須緊扣資料細節,具體說明這些措施如何促進「認同感建立」與「文化滲透」,以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第2題 題(c)   題(d)
涉及論點、概念和事例

提升公共衞生水平(資料B)

  • 醫療教育體系的長期建設、協助培訓專業人才、授人以漁的支援方式、根本性、長遠性

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資料C)

  • 生存危機、即時物資與醫療介入、拯救生命、短期紓困 

建立認同感 / 正面形象(資料C)

  • 命運共同體、無償資金援助

文化輸出(資料B)

  • 技術轉移、潛移默化、文化 / 價值觀傳遞、中醫理論、中華文化


第3題:一國兩制與香港多元文化

本題組以「一國兩制」框架下的香港文化特質為考核核心,考驗考生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論述能力。題(b)要求聚焦「中外文化匯聚」特徵,考生須從飲食、建築、節慶擇一範疇進行實證解說。以飲食文化為例,須同時列舉川菜、潮州滷水等中式飲食,以及日式壽司、美式漢堡等外來文化產物,通過「茶餐廳中西融合餐單」、「節慶限定異國美食市集」等具體例子,佐證文化交融的日常性。此題關鍵在於「中外並舉」的平衡論述,若僅強調外來文化而忽略中華文化元素,將影響評級。

題(c)有關「中外文化匯聚對香港社會的好處」的探討,建議考生從「文化多樣性豐富了港人的生活層次」、「跨文化理解促進社會凝聚力」、「跨文化合作激發經濟動能,提升社會競爭力」不同論點切入,結合資料提及的例子,凸顯中外文化匯聚對香港社會的好處。

至於題(d)「弘揚中華文化的香港優勢」,考生可以香港「超級聯繫人」或「橋樑」等定位展開論述:一方面以「兩文三語教育體系」為基礎,強調中英兼擅的語言優勢如何轉化為文化傳播媒介,如通過社交平台或實地介紹推廣粵劇藝術;另一方面可結合「國家支持」、「國際化旅遊城市」及「香港發展歷程」等概念,引用例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示九百多件來自國家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創造中華文化與全球對話的平台。

第3題 題(b) 題(c) 題(d)
涉及論點、概念和事例 飲食
  • 中式飲食文化:川菜、潮州滷水等
  • 外地飲食文化:日式壽司、美式漢堡等

建築

  • 中式建築:新界圍村建築與祠堂等
  • 西式建築:終審法院大樓、清真寺、聖約翰座堂等

節慶

  • 中國傳統節慶: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 西方節慶:聖誕節、復活節

促進社會凝聚力

  • 文化多元、種族共融、和而不同

提升港人生活質素

  • 多樣化的文化體驗、節慶、飲食文化、藝術、娛樂方式

提升社會競爭力

  • 吸引世界各地人才、語言環境、工作 / 生活環境、多元文化

注重兩文三語的教育體系

  • 法定語言、語言優勢、溝通橋樑

國家支持

  • 中外文化交流活動、國際化旅遊城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中國文化藝術的專題展覽、戲曲中心

中外文化匯聚有利文化交流

  • 英語與粵語並行的語言環境、國際學校體系、中西融合的節慶文化、稅制優勢、出入境自由等政策、吸引專業人才訪港
●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黃中偉助理校長,撰文分析今屆公民科文憑試3大主題的長問答題。
●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黃中偉助理校長,撰文分析今屆公民科文憑試3大主題的長問答題。

 

文: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 黃中偉助理校長

圖:星島圖片庫

 

文章刊於中學學生報《S-file公民社會》2025年5月12日專欄「應試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