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 科技教育的基石|公民視野

更新時間:14:00 2025-07-13 HKT
發佈時間:14:00 2025-07-13 HKT

公民視點

STEA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在當代教育體系佔史無前例的重要地位,學校紛紛投入其中,希望莘莘學子掌握在未來立身處世的重要技能和知識。科技教育飛速發展,推動科技進步的力量源源不斷。然而,科技是否造福人類,能否帶來更美滿幸福的生活,卻全憑使用科技者一念之間。還記得社交媒體初登舞台,打着「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美好旗號,現在卻有多少人受網暴和過度社交之苦?

前車可鑑,品德教育是締造美好「科技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石。STEAM教育若忽略培養學生倫理意識與責任感,隨時一發不可收拾加劇社會不公與環境危機。STEAM教育應與品德教育深度融合,培養學生成為「科技人文主義者」──既能運用專業技能解決問題,亦能秉持誠實、尊重、公平等核心價值,創新時能權衡利益與社會福祉。教育體系有責任促使學生在數碼時代中既能駕馭技術,亦能守護人性與道德。

實事求是:科學精神的根基

實事求是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價值,科技發展越快,威力越大,「謊言」的破壞力就越驚人。學生要從小培養求真務實,誠實認真的精神,對事實懷着敬畏的心。與此同時,要學生明辨是非,不偏聽偏信,多反思和實踐所知,那樣演算法和隨手可得的海量資訊才可化為學生創建未來的工具。

同理心:建立溫暖家園的力量

不同年齡、文化背景和社經地位的人學習新事物和接收新資訊的能力有所不同,科技鴻溝很難完全消除。若新一代無法經常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諒解他人,一味追求「進步」而忽略不同群體的感受和困難,最終只會鑄造一個冰冷孤高的科技堡壘,而不是人類的樂土。學生要學習尊重不同觀點,關懷不同族群的感受,培養一顆能同理共情的心。

社會責任感:創新的指南針

以社會福祉為前提創新,科技方會走在正途。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創新時,要多考慮其所想所建對環境及弱勢群體的長遠影響,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為可持續發展出力。

公民思考

  • STEAM教育中如何設計課程,使學生自然理解同理心與創新的關係?
  • 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導學生反思科技發展的倫理邊界,鼓勵其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公民素養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在培育「技術野蠻人」,而是塑造具備公民素養的「社會棟樑」。當科技教育與品德教育並行,學生方能以良知和人性駕馭創新。人才用公平和責任定義進步,方可為人類社會開拓更幸福的未來。

為推動本港學校教育的數字轉型,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圖為委會員於今年1月17日成立及舉行首次會議,決定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及技能,及加強數字教育。
為推動本港學校教育的數字轉型,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圖為委會員於今年1月17日成立及舉行首次會議,決定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及技能,及加強數字教育。

文:鄧家豪御學軒集團創辦人、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會長(本專欄由EDUTION NETWORK統籌供稿)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相關資料:

相關文章:

黃金耀 - 數字教育:塑造教育的未來|資優人語

相關新聞:

《國安教育課程框架》新增3學習領域 冀提供更清晰指引

千帆科技與教育城攜手 推動數字教育發展及建立生態系統

首屆「數字教育周」啟動 冀以創新教學 啟迪未來人才

施俊輝:數字教育重點推AI輔助教學 教育局年中首辦國際高峰會︱專訪

​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首次開會 研究加強學生數字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