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備戰中文科|卷一「閱讀能力」備試練習 課外文言文《楚辭》〈卜居〉

更新時間:14:00 2024-03-10
發佈時間:14:00 2024-03-10

〈卜居〉《楚辭》

今日金句︰

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1)
屈原既放①,三年不得復見。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願因②先生決之。」詹尹乃端策拂龜③,曰:「君將何以教之?」

(2)
屈原曰:「吾寧悃悃款款④,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⑤,斯無窮乎?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⑥以成名乎?寧正言不諱以危身乎,將從俗富貴以偷生乎?寧超然高舉以保真乎,將哫訾栗斯⑦喔咿儒兒⑧,以事婦人⑨乎?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將突梯滑稽⑩如脂如韋⑪,以潔楹⑫乎?寧昂昂若千里之駒乎,將泛泛若水中之鳧⑬,與波上下,偷以全吾軀乎?寧與騏驥亢軛⑭乎,將隨駑馬之跡乎?寧與黃鵠⑮比翼乎,將與雞鶩⑯爭食乎?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世溷濁⑰而不清:蟬翼爲重,千鈞⑱爲輕;黃鐘⑲毀棄,瓦釜雷鳴⑳;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3)
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㉑,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

【注釋】

  • ①放︰放逐。
  • ②因︰憑藉。
  • ③端策拂龜︰細數蓍草拂淨龜甲。端,數。策,卜筮用的蓍草。
  • ④悃﹙kǔn﹚悃款款︰誠實勤懇的樣子。
  • ⑤送往勞來︰送往迎來。勞,慰勞。
  • ⑥大人︰逹官貴人。
  • ⑦哫訾﹙zú zī﹚栗斯︰察言觀色阿諛奉承的樣子。栗,謹慎小心。斯,語助詞。
  • ⑧喔咿儒兒﹙ō yī rú nì﹚︰咿咿喔喔,語無倫次強作歡笑。
  • ⑨婦人︰指楚懷王的寵姬鄭袖,她與上官大夫等人讒害屈原。
  • ⑩突梯滑稽﹙gǔ jī﹚︰委婉順從、圓滑而隨俗。
  • ⑪如脂如韋︰形容油滑、柔弱,比喻諂媚圓滑。脂,油脂。韋,軟皮。
  • ⑫潔楹︰把方的東西做成屋柱一樣圓的東西,比喻圓滑諂諛,善於揣度人之所好。潔,同「絜」,用繩子度量物體的粗細。楹,柱子。
  • ⑬鳧﹙fú﹚︰水鳥,野鴨。
  • ⑭亢軛﹙kàng'è﹚︰並駕而行。亢,同「伉」,並也。軛,車轅前套在牲口頸上的横木。
  • ⑮黃鵠﹙hú﹚︰天鵝。
  • ⑯鶩︰鴨子。
  • ⑰溷﹙hùn﹚濁︰混濁。
  • ⑱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 ⑲黃鐘︰古代鐘形打擊樂,聲音最響最宏大,此比喻賢士。
  • ⑳瓦釜雷鳴︰聲音低沉的砂器發出雷鳴的響聲,比喻無德無才之人位據高位,威風一時。瓦釜,陶製的鍋具,比喻平庸之物。
  • ㉑數有所不逮︰術數有占卜不到的事情。數,卦數。逮,及。

【分段要旨】

  • 第一段:敍述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見國君,心煩意亂,而向鄭詹尹問卜。
  • 第二段:屈原提出八問,抒發對世道混濁、賢愚易位現實的不滿與憤慨。
  • 第三段:鄭詹尹放棄占卜,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肯定屈原的抉擇。

〈卜居〉文章賞析

問卜解惑 自我叩問見高格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屈原人生形象的一大寫照。世人對他潔身自愛、拒絕與世浮沉的精神多有讚頌,然而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在理想與現實相衝突時的內心痛苦呢?今天,就讓我們來閱讀《楚辭.卜居》,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看看他長期不獲君王召見,「不知所從」的心理糾結吧。

〈卜居〉一說是屈原所作,不過,近現代的學者大多認為這是楚人為紀念他而作的辭賦。文中記載了這位詩人在被流放期間,因為心情苦悶而去問卜的軼事。文中對屈原的處境與心情,有具體入微的記述,從中可看到黑白顛倒、是非不分、小人高張、賢人無名的混濁世道,以及詩人對現實的不滿與憤慨。通過此文,可更了解屈原不與塵俗同流合污、堅持理想的高尚人格。

屈原,名平,字靈均,戰國末期的楚國臣子,輔佐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後因受到朝中重臣上官大夫,及懷王寵姬鄭袖等人的排擠、饞毀,長期流放沅湘流域。

沅湘流域為現今湖南省,圖為湖南省鳳凰古城。﹙Tripadvisor圖片﹚
沅湘流域為現今湖南省,圖為湖南省鳳凰古城。﹙Tripadvisor圖片﹚

內容分析

人生困惑 不知所從

「卜居」的「居」,指的是處世方法與態度。屈原問卜,尋求的是對人生困惑的解答。全文共為三段,問卜、請卜、辭卜。

首段交代問卜因由。屈原對楚國竭智盡忠,結果卻因讒言謗語的阻隔,不得復見君王。他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去見太卜鄭詹尹,表示對有些問題疑惑不解,希望通過占卜來作出決斷。鄭詹尹當即擺好蓍草,拂去龜甲上的灰塵,鄭重以對。

接下來的一段是全文的主體,請卜的具體內容。屈原連珠炮發式地連提八問,盡訴處世的矛盾心情,抒發對混濁世道的不滿。他說,寧可誠誠懇懇、樸實忠心呢,還是迎來送往以免於困頓?寧可鋤草墾荒耕作呢,還是交結權貴以取得名譽?寧可直言不諱為自己招禍呢,還是順從世俗而苟且偷生?寧可超然世外而保持自己的本性呢,還是阿諛奉承、唯唯諾諾去侍奉那個女人?寧可廉潔正直以保持自己的清白呢,還是圓滑善變趨炎附勢?寧可像氣宇軒昂的千里馬呢,還是像浮游水上的野鴨隨波逐流保全自身?寧可與駿馬並駕齊驅呢,還是跟着劣馬的足跡亦步亦趨?寧可與天鵝比翼高飛呢,還是跟雞鴨在一起爭食?

所有這些,哪個吉利,哪個凶險?捨棄甚麼,追隨甚麼?他進而對混濁不清的世道作出有力的揭露︰蟬翼被看成重的,千鈞被說成輕的;聲音宏亮的黄鐘被毁棄,砂器瓦釜卻敲得雷鳴般響;讒佞小人囂張跋扈,賢明之士卻默默無聞。他感嘆說,唉,不說了不說了,誰能知道我廉潔忠貞的心!

屈原
屈原

用君之心 行君之意

最後一段是太卜「釋策而謝」。鄭詹尹聽完屈原的一番話,當即放下蓍草抱歉地說,尺有時會顯得短,寸有時會顯得長;任何事物都會有欠缺不全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能明瞭之處;術數占卜有預料不到的地方,神靈也會有不能通曉之處;按您的心思去想,照您的意志去做吧,龜甲和蓍草實在不能知曉閣下這些事。鄭詹尹以「數有所不逮」而婉言辭卜,固是理由,卻非關鍵,一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無疑是對屈原個人選擇的理解與肯定。

問卜未能為屈原解惑,卻道盡了一個千古疑難,文人士大夫的矛盾心態︰是保持自我還是與世浮沉?

筆法分析

連設八問 文如貫珠

從創作手法來說,〈卜居〉一文以「問卜」始,以「辭卜」終,內容集中,結構精巧,頗見藝術匠心。文中以「寧……將……」句式,連設八問,直刺時弊,且表明忠正的心志,問題如抽絲剝繭,層出不窮,如前人所言「思若湧泉,文如貫珠,妙不容言」﹙明.許學夷﹚。語句為排偶形式,參差錯落,讀來鏗然有聲,抑揚頓挫,備顯慷慨激昂之勢。

人活於世,如何自處,是個恆久的大課題。屈原身逢是非清濁倒轉、劣幣逐良幣的社會環境,志存高遠,不屑諂媚取巧以苟且偷生,深為後世景仰。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他,漢代史家班固對屈原便有「露才揚己」的負面評價。故此,筆者認為在閱讀〈卜居〉時,最好參閱屈原的作品〈離騷〉〈涉江〉等,及《楚辭》中的〈漁父〉,以更全面地認識他的心態與現實處境。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涉江〉﹚,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心志,如何有為心中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崇高品格?讀屈原、理解屈原,似當循此路進。

〈卜居〉練習

1. 試解釋下列粗斜體的字(6分)。

  • i. 知盡忠
  • ii. 竭盡忠
  • iii. 有所不明

2. 作者在第二段中連續作出了多個問句,試綜合全文,從修辭及文意兩方面,指出作者的想法到底是甚麼?(6分)

3.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夫》

請參考上述引文,並根據〈卜居〉的內容,指出作者為何認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5分)。

參考答案

1.

  • i. 用盡、用完(2分)
  • ii. 智慧(2分)
  • iii. 智慧(2分)

2. 作者在第二段中運用「疑問句」這種修辭手法去表達他的想法(1分)。作者連續運用了多個問句,表達出自己對世界的疑惑,因為「世溷濁而不清」,世上是非不分(1分)。作者是一位「廉貞」(誰知吾之廉貞)(1分),結合作者在第一段中所述:「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自己竭盡所能為國家,可惜仍得不到君主的重用(1分)。此外,作者在第三段中借詹尹的說話:「用君之心,行君之意」(1分),可見作者雖然在第二段中發出多個疑問句,但內心已有答案,就是要繼續竭知盡忠(1分)。

3. 作者在第一段中指出:「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在朝廷中有不少的讒言中傷他(1分)。此外,作者在第二段中作出了多個提問,指出了自己與世俗的不同之處(1分)。例如:自己是忠誠樸實,世人迎來送往;自己憑個人力量工作,世人遊說於達官貴人之間;自己保持忠純、世人圓滑求全;自己是千里馬、世人是隨波逐流的鴨子(考生只須任選其二作例回答,每個1分)。從上述的問句中可以見到,作者認為自己的行徑乃清流之屬,而世人均為濁流之屬(1分)。

題解

第1題主要問及字詞注釋。「竭」字比較簡單,同學們初中時已可能學過。例如在《曹劌論戰》,「彼竭我盈,故克之」中的「竭」便同樣是用盡的意思。至於第ii題的「知」及第iii題的「智」,其實都是「智慧」的意思。筆者特意在文中找了兩個意思一樣,但寫法有別的字詞,好讓同學們明白到文言文中「假借」的普遍性。又例如十二篇中荀子《勸學》中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中「知明」的「知」,同樣假借「智」。

第2題的題目要求比較特別,同學需要結合「修辭」及「文意」兩方面作答。屈原在第二段中,明顯運用了多個問句。雖然,筆者相信大部分人均知道屈原是一位正直之人。然而,由於屈原所運用的是問句,表示對於正直行事,或是曲意奉迎感到困惑。因此,同學有需要再從其他的引文作證,以解釋屈原的立場。因此,題目要求同學除了要從修辭角度出發外,亦需要從文意出發。而這包括了第一段:「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自己竭盡所能為國家,可惜仍得不到君主的重用,以及第三段中借詹尹的說話:「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從這些內容可以見到屈原的意向。

至於最後一題則結合《漁夫》的名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題其實與第2題頗為相似。同學只要找出屈原表示自己屬於正直之人的文字,包括:「竭知盡忠而蔽障於讒」,以及在第二段中,屈原的疑問中提到其他人的處事手法,例如:「送往勞來」、「從俗富貴以偷生」、「哫訾慄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等。凡此,皆展示出其他人流於世俗的做法。而這亦正正引證了屈原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因此,同學回答時,需要小心引用原文,方能盡取分數。

撰文:蔡益懷 筆名南山,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作家、文學評論家,長年在專上學院任教「創意寫作」及「中文寫作」等課程。著作有《小說,開門》、《妙筆生花》、《古文名篇導賞》等。散文〈師道〉獲「首届全球豐子愷散文獎」,《妙筆生花》獲香港出版獎(2017)。

出題和解題:張敬才老師,萬鈞伯裘書院助理校長、香港大學教育學系(中國語文教育)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學士。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