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溢欣 - 文人絮語(下)|中新學林

更新時間:16:30 2025-11-20 HKT
發佈時間:16:30 2025-11-20 HKT

安貧是一種可望而難至的層次。時代進步了,物質主義的興起令人不得不貼地一些,畢竟生活多了很多社會變數。文人如聞棒喝,對文字換不了錢的現況卻是無計可施。

如果人人如此,本可天下相安。可是,總有一小撮人另闢蹊徑,發了跡、賺了錢。那麼,餘下的人就不安了,忘了聖賢書的安貧樂道,忘了讀書人的氣度修養。酸臭之味以外,還加上一股帶妒意的醋味,發酵糾纏之後,一手流麗的文句、一張能言善辯的口舌,就化成咒怨的語言,讓人悚然心驚。

究其心理,也就是文人相輕,自負才幹不下於他人,偏生天意弄人,致令別人一朝得志,自己仍然龍困淺水。要知語文範圍博大,各人所擅本難比較,文章的好壞準則更是言人人殊。白居易的通俗、韓愈的怪奇,風格大異其趣。

今日的考試制度着重等級、論定次第,迂腐的文人卻不以為然,以為公開試並不能反映其胸中墨水的多寡,學問的淵深豈能憑區區數頁所能論斷?於是怨氣日增、自傲更甚,箇中滋味不足為外人道。

中國人做學問的傳統養成了顛撲不破的牢房格局。圈子不大,同桌修行,各有各的冷眼旁觀。這群人自持身份守在道德高地,雖偶有脫獄者帶來了曙光,卻為他們所不屑不取。又文人多任教職,有這樣的老師,沒這樣的胸襟,教育也就失去了以身作則的本義。陋習相傳,陳陳相因,貽禍於久遠。

《莊子》稱人達到無己的境界謂「心齋」,摒除雜念,回歸空明。又提到另一修道方法,更為具體,名為「坐忘」,其方法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捨棄身體、罷黜耳聰目明的感官、脫離身體和知識的束縛),即能與自然渾合為一。

道家哲學勾勒了可以想像卻不能到達的宇宙大觀,一眾讀書人日讀夜誦,悟之似更深,離之實彌遠,倒不如束之高閣罷了。

電郵: [email protected]

文:林溢欣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中文科補習名師。

延伸閱讀:
林溢欣 - 文人絮語(上)|中新學林
林溢欣 - 模擬考試|中新學林
林溢欣 - 中大追夢|中新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