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芝姑娘 - 從失敗中崛起: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家長教室

更新時間:12:00 2025-11-20 HKT
發佈時間:12:00 2025-11-20 HKT

家長跟孩子玩遊戲,很多時會故意讓孩子勝出;而很多孩子在遊戲或比賽中落敗會發脾氣。家長應如何引導孩子看待失敗?失敗不是終結,而是教我們找出問題加以改進。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讓失敗成為孩子的成長階梯。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S. Dweck提出了兩種心態模式:「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及「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和堅持來提升;而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及不能改變。Dweck的研究顯示,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更好,面對壓力時更堅韌,甚至長大後更容易成功。

學習失敗如何與成長型思維連結?失敗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家長應教他們從失敗中學習,養成成長型思維。舉例說:孩子測驗只得60分,他哭着告訴媽媽:「我永遠學不會!」媽媽本想安慰他「沒事,你本來就聰明」,但這其實是固定型思維的陷阱。家長應轉換方式,一起檢討試卷,問「這題錯在哪?我們可以怎麼練習?」讓孩子學會「失敗是暫時的,我能改變」。這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力量——它讓孩子從「我失敗了」轉變為「我從中學到甚麼」。

培養成長型思維不是一蹴而就。家長可先調整自己的語言,不要只讚揚結果,如「你考第一,好厲害!」這讓孩子覺得價值在於「贏」;應該改為讚揚過程:「你花了很多時間練習,真努力!」這樣,孩子明白努力帶來進步。其次,家長可與孩子分享失敗故事,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會遇到挫折,同樣需要堅持和面對。再者,創造安全的失敗環境,不要害怕輸,失敗了就說「再試一次,我們一起想辦法」。學習失敗不是教孩子「接受敗北」,而是教他們「擁抱挑戰」。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他們不僅會變得更強大,還能勇敢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文:韓詠芝姑娘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韓詠芝姑娘。

延伸閱讀:
Laura姑娘 - 飯桌變手機派對?一家人如何重拾聊天樂趣|家長教室
梁康民 - 正視考試分數|家長教室
凌婉君 - 培養子女的「數碼素養」|家長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