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惠金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津中樂道

更新時間:19:23 2025-11-10 HKT
發佈時間:19:23 2025-11-10 HKT

本人有幸於本學年9月下旬參加了由教育局常任秘書長率領教育團隊為期六日五夜的「訪京考察暨專業交流團」,親身感受歷史的縱深與時代的脈動。此行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從南京到北京,我見證了國家歷史的傷痛與現代化的進步,這對於一位中學校長而言,是一段深刻的學習與反思歷程。其中有兩個經歷尤為難忘,深深觸發了我對國家、歷史與教育的感悟。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陳列着遇難者的遺像和歷史記錄,其沉重令人窒息。我聆聽了一位倖存者後代講述其外婆一家在日軍侵華期間的悲慘遭遇,這段血淚史是民族難以癒合的創傷,也是一個警醒世人的歷史烙印。

倖存者後代的一句話深刻提醒:「國家需要不斷自強,才能不再遭受凌辱。」今日的中國,從6G通訊到無人駕駛技術,科技進步令所有中國人自豪,也激勵我們繼續努力,讓中華民族自強不息。

另一個深刻的經歷,是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觀看莊嚴的升旗儀式。當天凌晨4時集合,雖然舟車勞頓,但當儀仗隊邁着整齊的步伐出現,國旗隨着旭日升起時,所有疲憊瞬間消失。去年,我曾參與姊妹學校交流團,帶領學生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但這次站在城樓,感受完全不同,更強烈地體會到國家的振興。

此次考察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也讓我意識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重要。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及早會分享,更讓學生了解戰爭的可怕及和平的可貴,並從歷史中吸取力量。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啟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更需要讓他們了解國家的歷史與成就,肩負起開創未來的責任。

文:羅惠金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校長。

延伸閱讀:
趙文浩 - 「陪伴與同行」的教育|津中樂道
陳志維 - 正向教育|津中樂道
楊映輝 - 中樂少年 夢起宮商|津中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