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剩下追求 不見快樂丨談經論學

更新時間:12:30 2025-11-01 HKT
發佈時間:12:30 2025-11-01 HKT

消閒娛樂,是為了追求快樂。然而,若然沒有足夠的警惕,那這些行為就可能會只剩「追求」,而沒了「快樂」。為何會這樣呢?那就是出於人類腦部運作所造成的成癮行為。大腦釋放的多巴胺,就是當中的關鍵角色。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它在大腦中扮演着傳遞快樂、動機、獎勵和興奮等情緒的關鍵角色。維持正常的多巴胺水平,對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然而,神經科學研究發現,過多的多巴胺正是現代人為何容易感到迷失的元兇。

當我們滑手機、追劇或玩電子遊戲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想繼續下去。這原本是演化為讓我們重複對生存有益行為而設計的巧妙機制。然而,現代娛樂產品經過精心設計,融合了不確定性、即時反饋與新奇刺激,這種完美組合會引發遠超自然水平的多巴胺釋放。當我們習慣了這種高強度的多巴胺刺激後,大腦的獎賞系統就會失調。我們開始渴望「下一次刷新」、「下一集」、「下一個關卡」,而不是真正享受當下的內容。

大腦有着驚人的平衡系統,稱為「爽痛平衡機制」。每當我們通過輕鬆方式獲得大量多巴胺,大腦為了維持平衡,會自動下調基礎多巴胺水平。這就是為甚麼在長時間刷手機、追劇後,關上螢幕的瞬間,我們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空虛、焦慮,甚至輕度憂鬱。

這不代表我們應該完全放棄消閒娛樂,而是要與它建立更明智的關係,從「被動受控」轉向「主動掌控」:一、有計劃的娛樂:在看劇前先決定集數或使用計時器;二、延遲滿足:將期待的娛樂安排在完成工作後,讓多巴胺為目標服務;三、選擇「慢回饋」活動:培養需要投入時間的興趣,如烹飪、木工、學習樂器,這些活動提供的滿足感更持久、更深層。

了解多巴胺的運作機制,不是為了否定快樂,而是為了避免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反而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剩下追求,不見快樂」的循環中解脫,重新成為快樂的主人。

文:馮漢賢

作者為香港布廠商會朱石麟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延伸閱讀:
馮漢賢 - 分心傳遞的信號|談經論學
馮漢賢 - 破除一元培育 開發多元智能|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模仿成功與避免失敗|談經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