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分心傳遞的信號|談經論學
發佈時間:16:00 2025-10-19 HKT

年輕人不夠專注,是家長與老師的共同困擾。智能手機常被指為「分心的元兇」,但若回顧過去,從電視、遊戲機到漫畫書,每個時代從不缺少被指責的對象。與其一味歸咎科技,我們更應正視「分心」行為本身傳達的訊息。
行為設計專家尼爾.艾歐在其暢銷書《專注力協定》裏指出,分心根源於「內在」與「外在」兩種誘因。
內在誘因,源於逃避不適。艾歐教授現身說法,坦言自己寫作時有分心,分心行為就是打開電腦上網找資料,表面上是搜尋,實則是在逃避寫作的壓力。對孩子而言,這種不適感往往源自3種核心需求的缺失:自主感(無法選擇)、勝任感(難以跟上)與歸屬感(缺乏安全感)。課堂上的分心,很可能是他們發出的無聲訊號。與其指責,我們更應解讀這訊號,從根本解決內在問題。
外在誘因,則是來自環境的干擾。如教室外的噪聲會令學生分心。又如電子裝置上不停跳出的通知,這些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奪取我們的注意力。研究顯示,專注力一旦被打斷,平均需要20多分鐘才能恢復深度思考。
更甚者,這種碎片化的模式會讓我們永遠停留在學習的表層,時間悄然流逝卻一事無成。
當然,誘因永遠存在,但若能善加引導,便能將分心的阻力化為正面的動力。
針對內在誘因,學校可通過創新教學,提升學生的自主與成就感。針對外在誘因,我們可以化被動為主動:首先關閉多餘無益的自動提示,再將手機通知轉為正向工具,設定如運動、檢視螢幕使用時間等提醒,藉此培養良好的數碼習慣。
專注力的培養,是一場需要對內對外、雙管齊下的努力。最終目標,不是打造無菌的環境,而是讓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依然能掌握自己的航向,不做習性和環境的奴隸。
文:馮漢賢
作者為香港布廠商會朱石麟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延伸閱讀:
馮漢賢 - 破除一元培育 開發多元智能|談經論學
馮漢賢 - 模仿成功與避免失敗|談經論學
馮漢賢 - 直覺不一定真確|談經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