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延琼 - 從收養研究看思覺失調症真相丨苗想teen開

更新時間:18:00 2025-10-17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10-17 HKT

在門診裏,我常被父母問到:「醫生,思覺失調症會遺傳嗎?我的孩子會不會也得?」這是一個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思覺失調症的成因,正好站在基因與環境交匯的十字路口。

一般人口中,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約1%,但研究發現,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思覺失調,即使孩子從小被寄養到健康的家庭,發病率仍上升至9%;如果基因健康的孩子,在思覺失調患者的養父母家庭中長大,發病率升至3%;若孩子同時繼承了「思覺失調父母的基因」,又在「思覺失調家庭」中成長,發病率會飆升至17%。

這就是所謂的加乘效應(synergy effect):基因與環境彼此強化,使風險倍增。理解這種效應,我們需要回到分子生物學:基因就像藍圖,決定了大腦建造的潛能;轉錄(transcription)是讀取藍圖的過程;基因調控(gene regulation)是根據藍圖實際施工。

環境的影響,不會直接修改DNA的鹼基序列(藍圖本身),但卻能決定藍圖如何被解讀、如何被執行。壓力、營養、賀爾蒙、家庭互動……都能通過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影響基因的表達。在臨牀上,有些孩子帶着明顯的家族病史,卻因為在穩定支持的家庭中成長,沒有發病;也有孩子沒有遺傳背景,但在長期壓力、孤立或缺乏支持的環境下,最終走向精神疾病。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基因決定起點,但環境決定方向。給家長的3個建議:一、營造安全、支持的家庭氛圍:穩定的親子互動、傾聽與理解,比苛責與壓力更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二、及早留意徵兆並尋求專業協助:這對將來孩子病情有更佳的預後。三、重視生活習慣,打造健康基礎:規律的作息、均衡的飲食、適度的運動,能影響基因表達,為孩子的大腦打下更堅韌的基礎。

收養研究與表觀遺傳學的發現,讓我們看見父母既是基因的提供者,更是孩子的第一個、最關鍵的環境。換言之,只要家庭能提供安全與支持,孩子仍有機會走出完全不同的人生。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延伸閱讀:

苗延琼 - Generation Z和Alpha丨苗想teen開

苗延琼 - 未來甚麼才是教育核心?|苗想teen開

苗延琼 - 為甚麼還要閱讀——寫給正在滑手機的你|苗想teen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