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 優化高中中史及歷史科課程框架|教育現場

更新時間:18:00 2025-10-15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10-15 HKT

2025年的特首《施政報告》,於「厚植家國情懷」的敘述段裏有如下的話「……設計建國歷史體驗行程;進行國民教育重點視學;配合更新的國家安全教育,持續為師生提供專業發展和活動;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定稿;以及優化高中中史和歷史科課程框架」(頁六)。對「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施政報告》有關如何厚植家國情懷,由此而推動國民教育,勾劃了大方向及總體的政策,如何落實、怎樣落實、落實些甚麼、短中長期的踐行方案又應如何?這是香港學界,包括大、中、小學乃至幼稚園教學專業工作者,連從事社會教育的團體在內,都應予以重視的大課題,並且需要充分關切、緊密合作,方能成事。

無疑,國史、國學、國情及國安教育有機結合,統稱就是國民教育。筆者始終認為國民教育的最根本,就是國史教育(香港向稱中史教育)。

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裏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裏去和不會往哪裏去」,話語深入淺出。這與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所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言簡意賅。兩者時代不同,但對國史教育的重視,都是發人深省的。

近年來,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確實以學生為本、家國為念,於國民教育範疇上,開展了大面積的調整與推動工作,未嘗稍懈。其中,優化高中中史及歷史科課程框架為其中一例,筆者看兩史的優化課程框架特色,在於與初中課程更能緊密銜接,更能呈現國家主體的論述,更能因應學生升讀高中時,增強選修的意欲,此即側重以學生多元不同能力的學習為本,增加修讀機率為要,而並非以命題深邃難測,絆倒學生退修為前設。而增加中外文化與交通的認識,對新世界觀的建立,亦為優化課程的重要發展。

媒體記者朋友問筆者,對兩史優化課程有何期望,「以生為本,家國為念;以教育專業發展為本務,建構民胞物與的新世界觀」,我總結了這4句話。

文:何漢權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延伸閱讀:

何漢權 - 優化高中中史和歷史科課程框架|教育現場

何漢權 - 無恥之恥|教育現場

何漢權 - 香港傑出少年的故事|教育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