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然 - 老派教養退場中:新手爸媽自帶修復力|家長教室

更新時間:17:00 2025-10-01 HKT
發佈時間:17:00 2025-10-01 HKT

最近與朋友聚會,言談間討論到一些用字:有人會講「琴日」,又有人會講成「尋日」,才發現每個人對用字的習慣都會有些不同,好多習慣或語言都受到父母的影響,與自身的原生家庭有關。

延伸閱讀:傅海宜姑娘 - 成為子女的情緒守門員|家長教室

隨着我們成長,至後來成為父母,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在面對孩子時,會不自覺重演原生家庭裏熟悉的語氣、規則與情緒處理方式。原生家庭像一面無形的鏡子,反映我們對愛的理解、對關係界線的拿捏、對衝突的反應;也像一套自動導航,在我們疲累、焦慮時默默接手,帶我們回到曾經如此熟悉的路上。但若其中有讓我們或孩子感到壓抑、憤怒或恐懼的模式,我們就需要停下來,重新思考。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常見有三種面向:

1.情緒模式:例如把脆弱視為軟弱、遇事先責備後理解、以冷處理取代溝通。這會讓孩子學會用同樣方式面對自己與他人。

2.關係模式:家庭的文化是否允許成員表達不同意見?關係界線的建立,親密與控制的距離拿捏,會成為孩子未來的人際模板。

3.信念與期待:如「成績代表價值」、「乖才是好孩子」。

延伸閱讀:李卓翰 - 社工教路三步曲 助孩子處理情緒變化|家長教室

父母往往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要避免把不健康的模式傳遞下去,我們可以花些時間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成長,慢慢地會發現很多有趣和被忽略的小細節。當然,香港的社會總是嚴厲和高要求,對「好父母」有一些定義。初為人父母,難免會有失手和不熟習的情況,請給自己一些耐心。改變不是否定過去和推翻父母所教的,而是從過去拿走有用的,放下不再適合的,為孩子打造一個更自由而穩定的家。

當你願意花時間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在成長的道路上覺察、修復、練習,你已經在為下一代示範最重要的能力:可以選擇傳承,也可選擇放低不合適的,相信父母和孩子也可以變得更好。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文:陳卓然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陳卓然先生。

延伸閱讀:韓詠芝姑娘 - 與子女溝通的藝術:同理心的力量|家長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