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賢 - 鍛鍊抗逆力 提升身心健康︱來論

更新時間:18:30 2025-09-29 HKT
發佈時間:18:30 2025-09-29 HKT

不知不覺,開學已將近一個月,有些同學可能已經順利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準備迎接新的挑戰;也有些同學可能正面對着不同的困難,感到擔憂與無所適從。成長路上,困難與挫折在所難免,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實在不容易。尤其在這個資訊迅速流通、複雜多變的時代,我們必須積極裝備學生,鍛鍊健康的體魄,培養正向的思維,强化他們的心理韌性。

本學年,教育局會以「抗逆力」作為《4Rs精神健康約章》的核心主題,並通過教學資源、教師培訓、家長教育活動和跨界別合作等多元途徑,務求多角度、多層次全面協助裝備學生勇敢面對逆境,妥善處理挫敗與壓力帶來的情緒。

抗逆力與精神健康素養相輔相成

抗逆力是人與生俱來的潛能,能讓我們在逆境中穩定情緒並恢復狀態。它如同「心理安全網」,幫助我們應對挫折與壓力,使我們有能力應付隨之而來的情緒變化,從中找到意義,並變得更加強大。

抗逆力是需要適度的壓力才可以鍛鍊出來,因此,引導學生面對並跨越難關,正是培養抗逆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鼓勵學校推行多元化的體驗式學習,例如領袖訓練、團隊運動和歷奇活動等,讓學生在適度的挑戰中接受磨鍊,加强他們的心理韌性。學校是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因此,我們建議學校有系統地推行社交情意教育,幫助學生認識情緒、應對壓力、建立同理心和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精神健康素養作為社交情意教育的一環,教育局繼2023/24學年推出適合高小及初中的《精神健康素養資源套》(《資源套》)後,本年8月亦推出高中及初小版,並上載至「校園•好精神」網頁,以協助教師及學校輔導人員有系統地推廣精神健康素養。培養抗逆力是《資源套》重要內容之一,我們會教導學生處理焦慮情緒,建立成長型思維,以提升心理韌性。學生亦將學到保持精神健康與主動求助的方法,並從多角度認識精神疾病及治療方法,從而強化及早識別和治療的意識,有效提升抗逆力。

「精神健康急救」急救身邊人

遇上緊急事故,我們會致電「999」尋求警察、消防或救護人員的協助,同樣地,當身邊人有精神健康的問題時,我們也需要為他們進行急救。本學年,教育局會培訓更多「精神健康急救員」,透過鼓勵更多學校參與有關精神健康急救培訓,提升學校人員的精神健康素養,深化學校人員對精神健康各方面的了解,加強他們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提供適切的支援能力,詳情於11月公布。

家校齊合作 及早培養抗逆力

家庭是培育子女抗逆力的基石,家長應為孩子提供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繫,並懂得適時及適度放手。適度的壓力和挫折蘊藏著成長的養分,家長可以將子女面對的挑戰或挫敗的經歷轉化為鍛鍊抗逆力的契機。為鼓勵家長與子女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培養韌性,教育局於2025年舉辦「堅韌同行系列 ─ 親子滿FUN打油詩創作大賽」,並製作了「培養抗逆力,啟發成長」短片,詳情請瀏覽相關活動網頁

跨界別協作 引入更多元化的資源

校園的精神健康是需要醫、教、社和家庭的同心協力。為引入更多元化的資源推廣精神健康,教育局拍攝了三輯短片,第一輯短片邀請了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林正財醫生、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和香港情緒健康學會的創會會長林美玲醫生,為學界打打氣,鼓勵學生以正向思維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有關短片已上載至「校園.好精神」網站的《4Rs約章》專頁。第二及第三輯的短片亦會有大學教授、校長、家長、青年運動員等為我們分享保持身心健康及鍛鍊心理韌性的妙法,並將於10月及11月推出。

總結

抗逆力是重要的生活技能,引導我們在跌倒後處理情緒、將挫敗經驗轉化為成長的養分,使我們站得更穩,行得更遠。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同培育學生的抗逆力,裝備他們勇敢迎接成長路上的挑戰,成為守護他們堅韌成長的重要力量。

文:教育局副秘書長劉穎賢博士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