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東 - 掌握物質獎勵的關鍵 協助孩子跨過關口|知識轉移
發佈時間:16:30 2025-09-30 HKT

心理學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指出,當人們完成某行為後獲得正面回饋,該行為出現的機率會增加。「正面回饋」可以是物質獎勵,也可以是事情所帶來的良好感覺。如果孩子因獎勵後重複良好行為,而重複過程中獲得內心愉悅感,即使日後物質獎勵消失,行為也會因為孩子內心滿足成為個人習慣。關鍵在於個體能否在物質獎勵以外,感受到行為對自身的美好,讓「外在促因」轉化為「內在價值」。
多巴胺與動機建立的關係
從大腦運作層面看,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並獲得正面回饋(如糖果、貼紙、讚美),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能產生快感和動機。若孩子在重複行為時,逐漸從渴望獲得獎勵轉向享受過程或追求自我成就,多巴胺的來源就由糖果和貼紙等轉至內在滿足,動機亦會轉化至內驅。
這一轉化過程,正是物質獎勵成功與否的關鍵。若養育者過早撤走獎勵,或獎勵與行為無清晰連結,則難以引導孩子建立內在動力;相反,若能善用初期獎勵作為「啟動器」,再逐步引導孩子欣賞行為的過程、肯定孩子的努力,便可促進學習動力內化。
教育現場中的真實反思
筆者初執教鞭時,曾推行積分獎勵計劃,以鼓勵學生踴躍答問。計劃初期學生表現積極,但後期卻出現「唯分是圖」的現象,甚至對未設獎分的提問表現冷淡。這次經驗讓筆者反思:當學生只為獎勵而學習,代表多巴胺仍停留在「外部驅動」,未能成功轉化為內在滿足。
這並不意味獎勵制度完全失效,而是提醒教育者在設計獎勵時,應針對孩子的目標行為,留意孩子的轉化過程,並幫助孩子對目標行為建立好感,部署獎勵撤離策略,避免學生過分依賴外在肯定。
物質獎勵的取捨與平衡
教育不是簡單的「對與錯」,運用教學策略時須根據情境。物質獎勵是否適合,取決於孩子的年齡、性格、行為習慣和學習目標。對於年幼或行為初建的孩子,外在獎勵有其必要性;對於已具備自律能力的學生,則宜逐步撤離物質刺激,轉向內在鼓勵與自我肯定。
物質獎勵不應成為教育的主軸,但亦不宜一概否定。養育者若能以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作依據,靈活運用獎勵制度,就能協助孩子建立良好行為,促進孩子持續成長。 如何讓孩子由「為了糖」學習,逐漸走向「因為熱愛」而堅持,才是獎勵制度的終極目標。
文:王煒東
作者為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價值觀教育主任、生命教育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