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芝姑娘 - 與子女溝通的藝術:同理心的力量|家長教室
發佈時間:16:30 2025-09-14 HKT

筆者的女兒近日常抱怨「我不喜歡跟爸爸傾心事」,我問她原因,她表示每次跟爸爸分享學校或生活瑣事,或是跟朋友相處的事,爸爸第一時間的回應都是向她說教:「你要禮讓別人」、「你不應該有這想法」……女兒覺得爸爸不明白她,因此不喜歡跟爸爸談心事。當我們試圖與子女溝通時,如果只是一味說教,而忽視了他們的感受和需求,這樣的對話往往會以失敗告終。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真正的關鍵在於同理心。
延伸閱讀:梁康民 - 善待家長自己的情緒|家長教室
同理心是理解和關心他人情感的一種能力。當家長能夠站在子女的角度思考,理解他們的困惑和挑戰,感受他們經歷的事情和情緒,這樣的溝通才會變得更有意義。譬如當子女因學業壓力感到焦慮時,與其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努力,不如了解他們壓力的來源,並表示理解與支持。即使家長不完全理解子女的感受,也可以嘗試去認同:「我能想像這事情令你很不舒服。」這能鼓勵他們更深入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他們會更願意打開心扉,與父母進行深入的交流。
家長要學會適度地放手,避免過度干預,子女需要獨立的空間來探索自己的身份和價值觀。這不代表放棄關心,而是學會尊重他們,並在他們需要時才提供建議和支持。這樣,他們會更願意在需要幫助時向父母尋求意見。最後,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展示出同理心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示範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家長能夠教會子女同理心的重要性,培養他們與他人溝通的寶貴能力。
延伸閱讀:Laura姑娘 - 善用暑假提升親子關係|家長教室
與子女溝通是一門藝術,需要耐心和技巧。通過建立同理心,創造開放的對話環境,家長能夠更好地理解子女的需求,進而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關係。謹記溝通不是單向的說教,而是雙向的理解與支持。當子女感受到真正的關懷時,他們將更願意與父母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線: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文:韓詠芝姑娘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韓詠芝姑娘。
延伸閱讀:爸媽「同步在線」 統一管教準則 孩子更安心|家長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