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雯 - 同一架構 • 多元共融:幫助不同學生建構獨特的成長軌跡︱來論
發佈時間:21:23 2025-08-29 HKT

教育局於本學年(2024/25)繼續公開校外評核報告總結章節,展示各類學校在推動國民教育、STEAM教育和照顧學生身心發展方面的努力。作為業界的一份子,筆者認為公開總結章節的政策能彰顯我們的努力與成就,並促進社會對特殊教育工作的了解與支持。
在「同一課程架構」的原則下,即使學生在智力、語言、社交等方面存在障礙,他們仍有權利接受與普通學校學生相同架構的課程,當中包括國民教育和STEAM教育。特殊學校會根據學生的能力與需要,靈活調整學習內容、教學策略與評估方式,例如有智障兒童學校會設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相關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學習光與影原理的同時,親身體驗皮影戲製作,從而加深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欣賞和認同。
細讀多份特殊學校的外評報告,筆者樂見特殊學校普遍積極推廣中華文化,通過在課堂和全方位學習活動中滲入相關學習元素,讓學生從體驗中認識和欣賞中華傳統文化,例如有學校以「茶文化」為主題,設計價值觀教育課程;亦有學校舉辦「動感華服日」,在課堂內教授學生華服的特色,並讓學生穿着華服進行匯報,展示所學和體會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特殊學校的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會因應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設計學習活動,例如有智障兒童學校連繫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滑輪、桿杆、立體圖形等知識,製作簡易的遊樂園模型,通過實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解難能力,鼓勵他們在互動中表達個人想法;亦有學校善用新校舍工程的契機,為學生提供生活創意靈感,讓學生動手動腦設計「校園警報器」,從保安的角度導入,促進學生綜合應用科學及編程的知識及技能,亦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外評人員亦給予「構思良佳」的評價。
特殊學校向來重視國民教育的推動,例如身體弱能兒童學校因應學生對奧運會的關注和興趣,融入研習活動,學生透過資料搜集,認識中國國家冰壺隊的成就及提升國民身份認同外,亦思考如何令此活動普及化,並設計「桌壺球」讓坐輪椅的同學以另一形式體驗此項趣味活動,提升校內關愛文化及共融氣氛。配合數字教育的推廣,特殊學校積極於學與教中融入資訊科技,例如:運用延展實境系統(XR Cave),結合不同學科進行延伸學習活動,連繫國民教育元素,並無礙於時間、地域及體能限制,讓學生體驗不同的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了解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及探索國家的航天科技等,加強學生認識中華文化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外評報告一方面肯定學校的努力和重點工作的優點,另一方面因應校情提供具體建議,促進特殊學校在學與教策略、自評工作及課程設計等方面持續發展和進步。現時,教育局只上載外評報告總結章節到局方網頁,是否上載整份外評報告仍由學校自行決定。觀察所見,不少接受外評的學校,亦已配合局方政策,上載外評報告到其網頁,共同提升透明度和體現問責精神。公開外評報告總結章節提供了專業對話與互學交流的契機,學校在跟進外評報告改善建議的同時,可細閱其他學校的外評報告,參考他校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並因應校情和學生需要,借鑑取法。
公開外評報告總結章節有助提升社會對特殊教育的認識,讓家長和社會人士更理解我們面對的挑戰和為學生付出的努力。教育局就「優化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的推行,在過去數年已舉辦不少專業發展活動,期望教育局在往後舉辦相關活動時,能就特殊學校的情況加以闡述及提供溝通平台,協助學界正確理解特殊學校外評報告的內容,並促進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
特殊學校是香港教育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在同一課程架構下,以獨特而專業的方式,實踐教育的多元共融精神,幫助每一位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軌跡。教育不應為差異劃上界線,而應為每個生命打開機會之門。讓我們在同一課程架構下,並肩同行,培育每一位可教可成的學生。
文、圖:香港特殊學校議會主席李靜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