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傑 - 博物館之我感|視藝師語

更新時間:12:30 2025-08-24 HKT
發佈時間:12:30 2025-08-24 HKT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文藝創意產業,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帶動經濟和旅遊發展。世界各地都會有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帶動旅遊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筆者外遊時,必到訪當地兩間以上的博物館。

香港近年市面文化活動非常熾熱,博物館和展覽的設立有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博物館確實是文創產業中重要的一環,昔日博物館多由政府開設,現在則越來越多非官辦或民辦的博物館成立,而坐落地點由整座標誌性建築物到人流較多的地區或商廈內,亦有許多由歷史建築活化而成。

延伸閱讀:刁綺蓮 - 創意及文化傳承 校慶藝術展回顧|視藝師語

博物館肩負文化傳承的擔子,具典藏保存、研究、展示推廣和教育等功能。多位近代教育家和學者如杜威、海因、格林希爾等,都提出過博物館為學習場所的理論。在Beta新世代的今天,博物館與教育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幾乎每天都有學校組團前往參觀。

近年筆者因工作關係而有較多機會接觸博物館。以最近接觸的抗戰及海防博物館為例,前身是始建於1887年的舊鯉魚門炮台,當年是香港最具規模的防禦工事。地理上緊扼香港東面出入口,亦是1941年香港保衛戰的戰場之一,現活化為博物館,於2000年向公眾開放,通過展示文物和史蹟徑道出香港的海防歷史。2024年更名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重點介紹抗戰歷史和香港的海防及軍事變遷,彰顯「抗戰」與「海防」的保家衛國中心主題,提升市民的民族自信和愛國精神,亦帶出和平的可貴。

延伸閱讀:陳國棟 - 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探索(3)|視藝師語

視藝科作為跨學科學習可聯乘歷史科、人文社會科等一起前往參觀。由於博物館位處鯉魚門海峽旁,景色如畫加上又有軍事設施,大家除了可認識設施及了解歷史外,亦可進行寫生活動、攝影和STEAM學習,回校後還可來個反思徵文創作。博物館是課堂外學習的場所,日後再與大家分享更多有關點滴。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吳崇傑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會成員、社區導師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藝術教育)。

延伸閱讀:陳國棟 - 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探索(1)|視藝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