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光耀 - 我能為這裏做甚麼?|津中樂道

更新時間:18:00 2025-07-22 HKT
發佈時間:18:00 2025-07-24 HKT

「突破機構」創辦人蘇恩佩於1972年,寫下以「我能為這城市做甚麼?」為題的文章。

當時的她,被病患折騰,本來打算從新加坡回港養病,但眼見當時這城市有一半的人口是年輕人,以一個問題的方式,把自己的心向上帝敞開了。這個問題,就是「我能為這城市做甚麼?」——是這個帶病女子的一小步,卻是「突破」的起始點。

本年度,我接任成為學校校長,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站在華瑤路的山崗上,仰望造物主,發出類似的問題:我能為這學校(葵涌循道中學)做甚麼?我校位處荔景麗瑤邨的山腰,師生出入主要靠小巴和私家車等交通工具出入,這成了「循趣步道」(KCMC Funway)的緣起。

延伸閱讀:林志江 - 「優化架構」——學校領導的關鍵五策|津中樂道

「循趣步道」是我校下年度為提倡健康生活模式所設立的路徑。這路徑並非新幹道,而是本已存在往返學校的行人路,新學年通過注入教育元素,豐富學習成果。

例如:生物科能沿途學習不同的樹木品種、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可以量度人體運動的熱量、地理科可以認識斜坡的預防山泥傾瀉設施和認識葵涌貨櫃碼頭今昔土地運用的對比,以及輔導組通過推動師生欣賞日落美景,讓我們能有一息的舒鬆放空。

為了發揮「循趣步道」的優勢,下年度開始,我校逢星期五,師生可選擇穿着學校運動服上學,希望提供誘因讓師生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延伸閱讀:羅惠金 - 從學生好奇出發 展現學校的課程創新|津中樂道

「『我能為這城市做甚麼?』——我有的只是病弱的身軀和一枝禿筆。不,我有的更多——只要我真的相信『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蘇恩佩,1972)

感謝先賢蘇女士的生命見證,鼓勵我站在這山崗上,反思「我能為葵循做甚麼?」通過「循趣步道」的教育實踐,為孩子提供選擇,讓他們看到現況的獨特性,成為我們的優勢,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文:呂光耀

本欄由香港津貼中學議會校長撰寫;本文作者為葵涌循道中學校長。

延伸閱讀:歐文素 - 香港與新西蘭教育的哲學對話|津中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