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支援傳統學科 大學古典詩詞教學新方向︱嶺航未來

更新時間:15:41 2025-05-20 HKT
發佈時間:15:41 2025-05-20 HKT

在當今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已逐步滲透至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階段古典詩詞教學,亦無可避免地受到AI技術的影響。AI與傳統學科的結合,不僅帶來了技術層面的革新,更在人文領域掀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限於技術本身,而是進一步聚焦於人文內容的處理與創新。

3大革新

在大學中文課程中,古典詩詞教學一直是教學的核心與難點所在。隨着AI技術的廣泛應用,其在詩詞教學中的潛力日益顯現,為傳統教育模式注入了新活力。筆者從以下3個方面探討AI如何助力古典詩詞教學的革新。

延伸閱讀:區塊鏈賦能低空經濟 新私隱保護架構解無人機安全疑慮︱嶺航未來

1. 搭建橋樑 直入古典門徑

AI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能夠對詩詞進行語義分析及句法拆解。以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琵琶仙.中秋〉為例,AI可迅速解析詩中意象,如「舊時明月」、「清輝如雪」、「輕紈小扇」等,並提供相關背景說明,如清初詞風與詞人身世之間的關係。對於非中文專業的學生而言,這一功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AI技術搭建了一道橋樑,讓學生不必跋山涉水,就可以直接進入古典詩詞的門徑之中。

2. 沉浸式場景 體會古人情志

AI結合虛擬實境(VR)技術,可為學生創造沉浸式詩詞學習場景。例如,學生通過VR設備,「走進」唐代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所描繪的兩岸春境中,聆聽碧波蕩漾、春水潮漲之聲,體驗詩中的青山亂疊,小路蜿蜒,小船輕疾之氛圍。充分體會詩中描寫的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及心中的喜悅,以及以歸雁傳書表達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種多感官的學習方式,將詩詞從抽象的文字轉化為鮮活的場景,大幅提升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審美體驗。

3. 模仿創作 實現個性表達

基於GPT模型等AI詩歌生成技術,已能夠模仿古典詩詞風格生成作品。大學教師可利用此技術設計互動課程。例如要求學生輸入主題及個人感受,用AI生成的近體格律詩。並與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等詩人的經典之作進行比較,從格律與意境的異同角度,對AI生成的作品進行修訂,使其更加貼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獨特的個人感受,使詩作個人化、獨特化。此教學方式不僅增添了課程趣味性,還深化了學生對詩詞韻律的理解與內化。

延伸閱讀:支援高齡社會 培育樂齡科技生力軍︱嶺航未來

文教轉型

事實上,AI的發展速度已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ChatGPT、DeepSeek等大型語言模型的問世不僅在學術界掀起了熱烈討論,更在全社會範圍內引發了廣泛關注。AI的本質,在某種意義上並非與人類競爭,而是作為協助人類、服務人類的強大工具而存在。

2024年5月,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指出,「教育要跟上時代,掌握AI而非被取代」。基於此理念,大學將ChatGPT與DeepSeek等工具引入校園,嵌入學校網站,供全校師生免費使用,以促進教育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這樣的舉措反映了AI在教育領域的潛力,也為古典詩詞教學等傳統學科的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總體而言,AI技術的融入為古典詩詞教學提供了多維度的創新路徑,既提升學習效率,又豐富了教學體驗,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化轉型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AI教學設計平台 助提升教學效能︱嶺航未來

儘管AI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帶來了諸多便利,其局限性與挑戰亦不容忽視。例如AI創作的制式化、人文深度的缺失等問題,都需要科技人士和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刻的反思和調整。在大學階段的古典詩詞教學中,人工智能(AI)不太可能完全取代教師,而是更適宜作為協助者,融入教育實踐,與教師形成互補共生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以教師為主導,AI輔助的協作模式,應是未來古典詩詞、乃至人文學科的教學發展新方向。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嶺南大學中國語文教學與測試中心高級講師李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