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 - 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探索(3)|視藝師語
發佈時間:16:28 2025-05-15 HKT

當今視藝老師的專業訓練主要受藝術教育家影響,較少吸收美學家的思想。「美學」又稱為「藝術哲學」,是一種以嚴謹理性探索不容易獲取絕對結論的學問;不同哲學家有不同學說,但可簡單分為兩類:一、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著名的哲學觀念「萬物皆流」,意味着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變化是唯一的真實」;二、筆者相信「美」具有穩定的本質,只是學者仍在不停發掘它的不同面向,使它整合成更完整的圖像。若老師相信這觀念,便屬於「本質論」的支持者。
延伸閱讀:陳國棟 - 靈育、美育及藝術跨領域探索(1)|視藝師語
當整合美育及靈育時,美學的信念必然靠近本質論,因靈育的內涵具有一種穩定及不變性,不因時間而轉移,並能超越時代、文化和國族等界限,讓人明白原初生命里本意美好的「好訊息」。
一位哲學家表達一個學說,在一個情境之中創建一種美學思想。跟隨而來是其他哲學家批判其學說,提出另一套美學思想。每一位具積極求真精神的哲學家,所提出的觀念或多或少反映本質的一小部分。若以存在主義和懷疑者的態度探索世界,自然會出現一些批判本質主義者對傳統價值的反動,如主張「反美學」來推翻美的基本內涵;現代有「覺醒文化」,解構性別的穩定性,「性」被解讀為「性別意識具流動性」,意思是你屬於哪種性別是以你這階段的意識作為判斷依據。藝術家也有機會陷入以上的思想陷阱,在有意無意中延續希臘人「以人作為萬物尺度」的人生及藝術觀,藝術家就不自覺地扮演上帝的角色。
延伸閱讀:吳崇傑 - 藝術教育與生涯規劃|視藝師語
當靈育與美育相遇之時,價值觀會朝向具穩定性的本質論發展,但也同時會隨時代變化;科技的發展,也讓藝術以創意多元的形式,將不同議題以具美感的藝術形式呈現。但世界觀方面則絕不會單純地以藝術家的「詩意想象」或「片段靈感」來把握「世界的真象」。然而,藝術家創作出不同風格、意象和視覺語言,對於豐富及啟發我們對世界現象的理解仍是功不可沒的。
陳國棟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執行委員、明格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統籌、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
延伸閱讀:伍展鴻 - 以3D繪圖與打印技術 傳承唐代髮簪美學|視藝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