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崛起:動畫教學迎來新時代|智凝都會
發佈時間:16:32 2025-05-06 HKT

某天在港鐵車廂,看見身旁小孩專注地用手機觀看《多啦A夢》,瞬間勾起我對《叮噹》的童年回憶——那是香港昔日對這部經典日本動畫的譯名。從上世紀70年代的手繪膠片動畫,到千禧年融入數碼技術,再到2014年以3D電腦動畫呈現的《STAND BY ME》電影系列(右圖),《多啦A夢》不僅見證了動畫技術的進步,也展現了動畫跨越世代的情感共鳴。
近年,人工智能(AI)技術迅速發展,為動畫產業掀起新一輪變革。模仿「吉卜力工作室」畫風的AI生成作品近期席捲社交媒體,卻因原創性和版權問題引發熱議。展望未來,AI技術有望為香港動畫產業注入新活力,同時也對傳統動畫創作與教學模式帶來挑戰。
延伸閱讀:推動文創由大學做起|智凝都會
AI革新動畫製作
現今AI工具如MidJourney和Runway能根據圖片或文字描述,在短時間內生成多種風格的畫作和短片,雖然短片的品質仍然不穩定,但靜態插畫的繪製技術已可媲美專業插畫師。然而,這些AI生成工具依賴龐大的數據庫進行訓練,其數據來源卻往往缺乏透明度,部分畫作可能未經原創作者授權便被用於訓練或商業用途,相關版權爭議仍未平息。這項AI生成技術讓創作者既興奮又忐忑,其崛起正重塑動畫產業的運作模式。
相較鄰近地區,香港人工成本高昂,動畫製作開支龐大。AI技術或能突破這一瓶頸,承擔上色、中間格生成及背景繪製等重複性的工作,讓創作者專注於故事、美術風格和動作設計等創意工作。香港特區政府去年推出的「明日動畫——人工智能輔助動畫製作支援計劃」,資助本地動畫公司探索AI應用,挖掘其創作潛力。入選公司將於國內外論壇展示作品,分享技術與經驗。
AI不會完全取代動畫師,但將改變部分動畫製作流程。尤其在講求效率的商業動畫領域,創作者須與時俱進,學習新工具,探索如何把新技術融入創作。正如90年代從手繪膠片過渡到數碼時代,動畫師紛紛學習電腦軟件以適應行業變革。
動畫教學轉型
香港的動畫課程向來注重技術培訓,傳統3D動畫軟件如Maya或Blender學習門檻高,學生往往須學習1年以上才能掌握基礎。然而,僅熟練軟件操作遠不足以創作出色作品。學生須靈活運用技術,通過觀摩、反思與改進,逐步塑造個人動畫風格。
隨着AI技術進步,繁瑣的軟件操作有望簡化,學生可借助AI解決部分技術難題。當AI能生成多種風格的動畫時,選擇合適的風格和組合將成為關鍵,這選擇的觸覺非常依賴創作者自身的想像力和美學品味。未來課程將從技術操作轉向至更多創意與美感培養。教師的角色不僅限於傳授技術,更須了解學生的個性與潛能,提供個人化指導,並搭建展示作品的平台,啟發他們挖掘獨特藝術視野。
香港都會大學創意藝術學系便正積極籌辦首屆世界大學動畫獎,為全球動畫學生打造一個展示作品、交流創意的國際舞台。
新時代起點
不久的將來,我們或許會看到由AI技術製作的《多啦A夢》。但觀眾往往不太在意動畫背後的製作方式和技術,而是着迷於動畫中的故事、角色、美術風格及背後蘊含的情感和理念。正如每個年代的孩子,都曾在考試前幻想擁有「記憶麵包」,或在遲到時盼望得到「隨意門」,《多啦A夢》的故事總能跨越時代與技術。這種情感共鳴,正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AI的崛起將動畫創作引向兩個方向:追求效率以AI輔助動畫創作,以及堅持自主創作的傳統方式。兩者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正如當下動畫產業,商業作品多依賴數碼技術製作,但仍有不少動畫師執着以逐格拍攝的方式創作定格動畫。
藝術創作從不是賽跑,跑得最快未必能做出好作品。有時,選擇慢下來,以獨特的姿態前行,顛覆常規,反而可能開創藝術創作的新方向。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香港都會大學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麥盛豐
延伸閱讀:報刊中的張愛玲──數碼時代下的現代文學史料探尋|智凝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