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賢 - 小孩子才做選擇?|談經論學

更新時間:12:17 2025-02-16 HKT
發佈時間:12:17 2025-02-16 HKT

在玩具店裏,兒子看着兩輛玩具車不肯放手,媽媽說:「兩輛只能選一輛喔!」為甚麼媽媽要兒子二選一,而不讓他全要呢?有兩種可能性:一是出於財務考慮,金錢有限,樣樣都選,所費不菲;二是想教導兒子做人不要貪心,要知足。筆者將以上想法稱為「要選擇思維」。

延伸閱讀:馮漢賢 - 學校夥伴 協同效應|談經論學

 

與「要選擇思維」相對的,就是「全都要思維」。近年,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小孩子才要做選擇的,我全都要!」全都要?不是說資源(金錢)有限、不要貪心嗎?這種「全都要思維」是否反映想法不現實、心態不知足呢?

當然,我們不能罔顧現實。當資源有限或條件不足時,盲目追求「全都要」確實不智。例如,過度消費,甚麼都買(全都要),而不理會銀行其實存款所剩無幾,最終債台高築,反由「全都要」變為「一無所有」。

按以上所說,「全都要思維」好像並不可取,實際上並不全然。若然我們能換個角度看,因時制宜,「全都要」也可以讓我們跳出二元或多元對立的思維框框。

延伸閱讀:馮漢賢 - 積極的不完美主義|談經論學

 

以前述的情景為例,除了跟孩子說「兩輛只能選一輛」外,媽媽也可這樣引導孩子思考:「媽媽只能給你買一輛玩具車的金錢,若你想擁有兩輛,能想出甚麼方法?」他可能會想出,再儲零用錢買第二輛、以舊玩具交換或在不同店舖格價等。這過程既讓孩子認知資源的有限性,也可讓他們嘗試跳出既有局限,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的來說,「全都要思維」並非全然不可取,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並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學會取捨與創造,同時也鼓勵他們在條件允許時,勇敢追求更多可能性。這樣一來,「全都要」不再是被動索取的貪婪,而是一種積極創造的、靈活應對的智慧表現。最終,孩子不僅學會如何面對選擇,更學會如何在現實中開拓屬於自己的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馮漢賢 - 升中選校 如何抉擇|談經論學


馮漢賢
作者為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獲獎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5年2月14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