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不完的愛︱秘密大營救 ── 營救文化人

更新時間:08:00 2025-02-22 HKT
發佈時間:08:00 2025-02-22 HKT

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新界青聯發展基金會主辦的「港」不完的愛 — 青年正向思維計劃,以國家安全和愛國愛港的傳承為主軸,讓青年透過參加昔日東江縱隊和香港警察的各項活動,幫助香港青年培育正確價值觀,加強國民身分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一起說好香港故事。

以下是參與青年在活動後所撰寫的感受:

營救文化人是空前絕後的「秘密大營救」之一,主要任務是將何香凝、鄒韜奮、茅盾、梅蘭芳、蔡楚生等數百名文化人士營救出來,歷經重重困難,在日軍的嚴密監控下,奇蹟般地完成任務。其中東江縱隊面對的困難是難以想像,而他們秉持著寧死不屈的精神,為民服務的表現,確保任務順利完成。而在本報告中,對東江縱隊順利完成營救的背景,過程,意義進行了解和分析,並在這一基礎上完成報告。

東江縱隊是游擊隊,該游擊隊主要是由新界原居民組成,隊員包括農民、學生和海員等,以新界為根據地。游擊隊在救援的過程中,擬定多條偷渡往中國內地的路線,並為逃難者提供糧食。

1941年12月8日香港戰爭爆發,周恩來作出明確、具體營救「香港文化人」指示。在得到日軍要疏散香港居民到內地的情報後,廖志承決定藉此機會逃出香港,首先他們扮作商人到紅磡,與東江縱隊會面。而後廖承志等一行人混在難民隊伍裏,從旺角通過啟德機場附近的幾個日軍檢查崗哨,到達西貢,其後轉到游擊隊惠陽大隊部所在地惠陽縣田頭山石橋坑。

其中的難點在於如何能夠在日軍的統治下,將上百名的文化知識分子安全的轉移,這不僅僅依靠了東江縱隊的堅持不懈,勇於奮鬥,也依靠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與指引。

大營救的全線告捷,不僅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對於保護中華文脈、為新中國文化建設留存有生力量更是意義深遠。

大營救不但讓人欣賞及欽佩,更是讓我們銘記了歷史,讓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我們的祖祖輩輩為了抗戰付出的努力與辛苦,所以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勇於擔起責任,為國家的建設付出一分力,更要牢記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和平,彰顯出青少年的精神面貌!


撰文﹕紡織學會美國商會胡漢輝中學郭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