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中小學生理財能力降級至B- 低估數碼詐騙風險 平均受騙損手1100元
發佈時間:18:45 2025-10-02 HKT

香港會計師公會發表《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報告,顯示評估本港中小學生的理財能力評級為「B-」級,較上次於2023年調查的「B」級稍跌,反映學生普遍掌握基礎理財知識及正確消費態度,但應對網絡安全及科技詐騙風險的能力仍有待進一步加強。調查發現近一成學生曾遇詐騙並有金錢損失,平均損失約1,100元,公會呼籲社會各界關注。
主要調查結果:
有學生被騙達1萬元
香港會計師公會於今年5月至6月期間,以網上問卷訪問超過2000名小四至中三學生,以了解消費及理財習慣;因應近年網上消費及科技騙案日益盛行,是次調查亦特設篇章,了解學生對於網絡安全與防騙認知的意識。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學生普遍對自身防騙能力評價甚高,平均分達4.1分,最高為5分。
不過,有192名、近一成受訪學生表示,曾因詐騙而蒙受金錢損失,平均損失約1,100元,最高損失金額的個案更達1萬元。最高損失個案中,一名中三學生誤信「零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或貨物轉售,其他主要涉及詐騙類型包括遊戲點數交易、網購、帳戶被盜用等。
會計師公會:學生低估「自我感覺良好」與實際落差
公會指,這種「自我感覺良好」與實際情況的落差,正正反映學生普遍低估了數碼環境的詐騙風險,並容易受「著數」、「搵快錢」等金錢誘惑所吸引,認為學生防範金融詐騙的意識有迫切性加強。

逾半有記錄收入支出 三成學生借貸為娛樂
調查結果又顯示,有87.4%受訪學生有儲蓄習慣,比率與2年前的調查相若;亦有50.4%受訪學生表示有記錄收入及支出習慣,較2020年首次調查顯著增加達15個百分點,反映學生的基本理財能力持續提升。另外使用電子方式如手機應用程式或電子表格記帳的學生,已超越傳統紙本方式,佔27%,顯示數碼化有助青少年實踐理財。
調查又發現,43.8%受訪學生會向他人借貸,比率較2023年下降5.5個百分點,而主要是應付突發情況,例如忘記攜帶錢包,但亦有30%學生表示應付娛樂相關開支,反映在預算管理與消費自律上仍有改善空間。

六成學生設複雜密碼
另一方面,調查亦透過了解學生管理網上帳戶習慣,以評估其網絡安全風險。在有管理網上帳號經驗的學生中,有超過60%指以混合大、小楷英文字母、數字及特殊符號設定密碼,但同時有近40%學生表示在多個平台使用相同密碼,更有超過一半學生從未更改密碼,反映保護網上帳戶安全的意識不足。公會建議學生應每3至6個月更改一次網上帳戶密碼,並使用安全強度較高的組合,例如是12位以上、結合字母、數字和符號的密碼,以增強帳戶安全保障。
公會倡理財教育與生涯規劃融合
公會基於調查結果,向不同界別持份者提出四點建議,包括融合理財教育與生涯規劃,即將理財教育與生涯規劃內容融合,引導學生制定個人短、中、長期目標;加強學生網絡安全及防範詐騙意識;強化學生的財務責任感及風險辨識能力;以及加強支援「家校合作」。
歐振興:建立防騙意識應對數碼時代挑戰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歐振興表示,樂見學生的理財基礎穩健,但面對日新月異的數碼環境,家庭、學校及社會必須合作,為學生建立更全面的理財思維及防騙意識,以應對數碼經濟時代的挑戰。他期望調查的結果及分析,可為學生及家長等持份者,提供實用參考,亦幫助公會在理財教育上提供適切建議,並深信為新一代裝備妥善理財知識及技能,是為香港未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