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業難再「肥到着唔到襪」|曾智華
發佈時間:11:21 2025-09-23 HKT

投資股票,不能靠估,也不可單靠股評人分析(背後可能有利益掛鈎)。股神畢菲特及股聖米高連治皆指出,必須自己到市場觀察,掌握真實的情況。剛剛到大灣區走了兩轉,感覺是——相當大鑊!經濟明顯麻麻,尤其市中心以外的地產,仍多悲情現象。大灣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高速公路,兩旁滿布的,就是爛尾樓,有的是普通民房,但有的,則是豪宅,設計及用料皆頂級。
「死樓」,冇乜誇張,但以萬千幢計,點搞?冇人知。相信北京亦不會優先解決(頭痛問題多着呢),可能變自生自滅。
最冇眼睇為國家指定發展的橫琴區,本來用作支援澳門及珠海的「土地不足」。如今所見,土地大把,但資金嚴重不足,變成「發展黑洞」。初時中港商人雄心壯志,投下天文數字資金將其打造成一級城市,結果……。知情人士講,其中蝕得最慘烈的,是香港麗新集團興建的創新坊。幾十萬呎的Project,由設計至開幕,一直信心滿滿。五年前落成,真的曾經萬人空巷。
不過,隨着疫情出現,經濟插水,地產崩潰,澳門及珠海人,那來財力及閒逸到橫琴消費?如今創新坊真是十室七空,其餘在經營的,也是苦苦支撐,未知前景如何。
見微知著,首先,凡涉及橫琴發展的任何上市公司,大家皆要小心,因不知孭着的數,有幾「天文數字」。放大點看,所有內房股也不宜沾手,因為背後的財務黑洞深不可測。北京態度,是地產商「有咁耐風流……」,當然不會打救。反射到香港也如是。特首剛剛公布的《施政報告》,明顯無拯救地產業措施,這也配合中央的思維。港府反可能趁這個勢,慢慢將香港的高地價政策,一次過推倒。
也是由此觀之,香港的地產股及地產商,也不會再似以前般「肥到着唔到襪」,由一行賺晒市民的錢。內房及香港的地產股,現在至將來,也不應再是投資對象。不過,香港幾個最大的集團,早已分散業務,若其他方面做出成績,則可考慮趁低吸納。
資深傳媒人 曾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