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翔 –NOĒMA精英合唱團成軍 唱出專業水準新篇章|流水帳

更新時間:03:00 2022-10-20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2-10-20 HKT

說到合唱,合唱指揮劉卓熙(Sanders)想法多多,「合唱可以很業餘,也可以很專業,但業界以至觀眾的認知,大多只有業餘一面,NOĒMA便想把合唱音樂的專業面向呈現出來。」他今年成立了薈萃香港合唱精英的NOĒMA,即將舉辦創團音樂會,盼跟更多人分享合唱的美好,而他對本地合唱音樂願景與合唱團發展藍圖,自有腹稿。

文:黃子翔  圖:受訪者提供、黃子翔

Sanders出身於音樂家庭,父母投身音樂教育,爸爸更是歌唱老師,姐姐是頗有名氣的女高音劉卓昕。雖然不算刻意栽培,但父母從小帶他們欣賞合唱演出,他本來沒有多大興趣,直至中學時,在香港文化中心欣賞學校的周年音樂會,演出韓德爾神劇《彌賽亞》,「記得當時坐在樓座,得到很大衝擊,覺得好正,很想成為其中一分子,回家後立即告訴媽媽,我要面試學校合唱團!」

他遂於中三時加入合唱團,雖然遲踏起跑綫,卻讓他真正找到內心呼召,後來愈發清晰自己想當合唱指揮的決心——熱愛合唱的他,很想把這喜悅跟更多人分享,但他嫌只是歌唱不夠,「當指揮,才能協助更多人享受合唱。」他後來在香港中文大學讀音樂,活躍於合唱演出,既唱又指,「熱愛的程度,是一星期大概只得一天沒唱合唱團。」畢業後,他赴笈美國伊士曼音樂學院,考獲指揮碩士學位,2015年回港,一直專注於表演和教學工作。時至今天,他的合唱指揮角色愈來愈鮮明,歌唱機會相對少了,「這才意識到,原來我更喜歡唱合唱!」聲部為男高音的他苦笑道。

Sanders活躍於本地合唱界,較廣為人知的合作,是為「陳輝陽×女聲合唱」音樂會擔當指揮,以合唱方式重新演繹陳輝陽的名作,也因而得到為合唱錄音的經驗,令他對處理廣東話合唱作品有了自己的方針。他又於《香港藝術節》「無限亮」計畫的室內歌劇《婆婆》,擔當音樂總監,同樣走進錄音室,精雕細琢,怎樣既把廣東話投射出來,又保留其音色,全是挑戰,「該劇藝術總監、作曲、作詞葉浩堃,寫出來的曲目介乎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之間,以廣東話合唱十分適合。」

從根本性提升水平

Sanders今年成立NOĒMA,出任藝術總監,6月於大館進行了試演,即將由港大繆思樂季舉行創團音樂會《NOĒMA:薄霧之下》。「在傳統古典音樂圈子裏,合唱似乎是一件業餘的事,一提起合唱,大家不會將之跟專業演出掛勾。」他提到在十九世紀前,合唱從來都由專業聲樂家負責,但隨着音樂發展,到了十九、二十世紀,合唱於歐洲成了一項業餘活動,「到了現在,合唱發展變得兩極,我們會在某些古典音樂曲目,欣賞到合唱演出。至於當代合唱作品,較多寫給小朋友、業餘歌唱者。」於是兩者之間的距離愈來愈大,「本地樂迷不會預期香港有專業水平的合唱團,來看演出的,多是支持性質,或抱好奇心態,而不是期望欣賞到某種水平的演出。」

這便是NOĒMA其中一個想要改變的東西,「希望大家都看到合唱的專業演出。」事實上,本地合唱單位一直在進步,好像由他出任駐團指揮的Die Konzertisten(DK)、聲蜚合唱節等演出水平,近年愈來愈高,也更積極,譬如邀請外國的指揮、獨唱家,甚至古樂團,來港獻技,「然而人力物力耗損太大,難以持續。」他又稱這對觀眾當然有吸引力,但對合唱團本身的益處有限,更遑論要提升整體本地合唱音樂水平。業餘合唱團當然有業餘的做法,這也是全世界的合唱團所面對的事情,團員一星期一次放工後趕往練習,但限制也在於此,「我都是唱合唱出身,當然明白合唱的魅力,所以很需要不同的樂團,讓喜歡合唱的人有機會參與,作為文藝活動也沒有問題,但如果大家都是業餘的話,很快就有樽頸位,也永遠做不到精緻一點、接近專業的演出。」

說到底,如果不是學院訓練出身,「我們很難企及專業領域。」NOĒMA現時團員約二十人,大部分是學院出身,散落於不同合唱團,Sanders還認真地先逐一跟他們約見,看看理念是否一致,才向對方招手,「想把合唱音樂的專業一面帶給大家,讓樂迷知道,合唱音樂原來可以很精緻,那些貌似高不可攀的合唱曲目,本地樂團也做得到,而不止是禮酬外國一流團體來港演出。」《NOĒMA:薄霧之下》還有他的姐姐劉卓昕參與其中,「大家認知的她,是獨唱家,或許想不到她會唱合唱。其實歐洲專業合唱團成員,都可以做獨唱,全是專業的。我們想嘗試實踐這種模式。」

銜蓋不同時代作品
是次選曲,銜蓋不同時代標誌性合唱作曲家的作品,好像J.S. Bach、Philip Glass、Samuel Barber、Ralph Vaughan Williams等等,都是較為人熟悉的名字,不是只得合唱人才懂,他坦言這次選曲有點貪心,「創團音樂會嘛,無論你喜歡合唱還是古典音樂,都會覺得好奇。」他以Philip Glass的《There Are Some Men》為Centrepiece,坦言這首由Leonard Cohen譜撰的詩歌,很觸動自己,他抓住各個段落的關鍵詞,好像「Time」、「Silence」、「Lover」、「Mist」等等,作為選曲動機,為其配上一首呼應的合唱作品,組成當晚演唱名單,並以其中富詩意一句「Under The Pale of Mist」(「薄霧之下」),作為音樂會標題。擅長以鑑古手法演出早期音樂的他,特別提到J.S. Bach的《Jesu, meine Freude》BWV 227,樂迷大可細心留意。所謂鑑古演出,即是通過合適樂器、研究音樂歷史、作曲家筆下文獻等等,盡量還原、重塑當時的音色,至於合唱,則關乎歌唱技巧、演繹處理,甚至修辭學問,「研究句子的內在節奏,突出語言所強調之處。」

也有委約作品,首演本地新進作曲家黃子峻的《Absalom》,他希望藉演出讓作曲朋友知道,「我們現在玩一些較難的合唱作品,要不要也來寫寫?」他又提到,近年不少作曲家涉足廣東話合唱作品,然而因其聲調特性,為創作帶來不少挑戰,「廣東話合唱作品現時還是『嬰孩』,需要很多時間培育,大家仍在摸索。NOĒMA也想做啊。」難得埋班,除了演出,Sanders也想NOĒMA開展教育工作,從根本性提升本地合唱音樂質素。

薄霧散去時,或能把本地合唱音樂,看得更清更真?

《NOĒMA:薄霧之下》
日期:10月23日(日)
時間:7:30pm
地點:香港大學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
網頁:http://muse.hku.hk/programmes/no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