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肇弘 – 粵語片的死與生|曾幾何時
發佈時間:03:00 2022-03-24 HKT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電影近年產量屢創新低,有識之士甚至發出「香港電影已死」的悲鳴,然而回望半個世紀以前,粵語片何嘗不曾陷入嚴重的困境?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粵語片年產量曾經超過二百部,可是被國語片後來居上,產量急劇下滑,1972年更一度絕迹。粵語片由高峰到「清零」,前後才不過十年而已,相比起今天積弱已久的港產片,更加教人震驚。
最近楚原辭世,重新翻閱香港電影資料館早年出版的《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三:楚原》。對於這段粵語片低潮,他只是輕描淡寫,感嘆粵語片在製作水平等方面,皆不如國語片。其實在粵語片式微前夕,楚原也曾力挽狂瀾,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言志、風格強烈的作品,如《紫色風雨夜》、《冬戀》、《浪子》,其中《冬戀》更為不少影迷至今津津樂道的佳作。

另一方面,楚原又跟太太南紅、曾江、張清、朱江等演員,以「兄弟班」形式組織公司,拍了《冷暖青春》、《聰明太太笨丈夫》兩部大堆頭的彩色片。他們把電影公司命名為「新電影」,欲團結粵語片同仁力量,共同抗衡國語片,成立宣言就強調「決定用齊一的步伐,統一的意志,向好的指標邁進」,可謂用心良苦。奈何粵語片當時頹勢已呈,楚原亦只能向現實低頭,改投國語片界。
記得楚原在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的發言,曾提到「最難堪」是被方逸華不准他拍《天龍八部》時,斥責他不懂電影藝術。其實他難過的時刻又豈止於此?
昔日大眾普遍認為國語片較粵語片「高級」,因此看不起他轉拍國語片。他在口述歷史裏提到,頭一天到片場拍國語片時,有人就大放厥詞:「如果楚原在國語片界可以拍成一部電影的話,我可以切個頭下來給你坐!」對一位早已拍了數十部片的導演,這是多麼大的羞辱!
直到數年後邵逸夫提議開拍《七十二家房客》,原本他只打算拍國語片,但楚原堅持粵語對白,才能生動傳神表現劇本的市井俚語。邵逸夫想了一晚後,決定聽從楚原,之後一切已成歷史。楚原恐怕做夢也沒想到,當日無法挽救粵語片,最終卻在他手裏,把粵語片起死回生。
文:曾肇弘 圖:曾肇弘、星島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