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男開班活化傳統行業

更新時間:19:33 2016-05-12 HKT
發佈時間:00:45 2011-03-15 HKT
打鐵,趁熱,民間智慧。從前街頭營生的打鐵檔,是香港文化的重要場景,但隨着社會進步,今天,打鐵聲啞了,熱情亦不再。打鐵師傅Michael Yu,沒有恨鐵不成鋼,多年來默默打鐵維生,最近還自我活化,跟學校、民間團體合作舉辦打鐵工作坊,以及參與展覽活動,從學藝到保育到傳承,一字一句,打出了沉甸甸的重量。

  甫聽見這位打鐵師傅,洋名米高,感覺新潮,但想起跟圍繞着他的鐵錘、白鐵(即鋅鍍鐵的合金)、機器等工作環境,又覺得不太配搭,於是忍不住多問一遍,「叫我Michael就好。」後來還是改不了口,師傅前、師傅後的叫喚他,他也照應可也,一副沒甚麼所謂的樣子,二十多年來,習慣了。

  請俞師傅即場示範打鐵過程,小試牛刀,攝影師還未及埋位,他已二話不說,拿起「鐵頭」(鐵錘)把一塊白鐵錘圓,聲聲鏗鏘,又試試啟動幾部機器。過程中,師傅手臂給割傷了,畫出一條幼幼的血痕,他也毫不理會,「家常便飯。」好一個硬錚錚的鐵漢,也叫人明白,打鐵生涯是多麼的有血有汗。

  俞師傅二十歲那年到地盤邊學藝邊工作,從學師仔、中工到大工,三年滿師,他說,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對打鐵工人的需求大。「由於那時候的商業樓宇都是玻璃幕牆,得靠通風系統,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製作冷氣風喉,即是人稱的『法蘭口』。」夠維生嗎?他聽後大力地點點頭,一位普通的打鐵工人,一天約賺五、六百元,一個月就有萬多二萬元收入,不必上街爭取最低工資。「甚至不夠人手呢!」

  然而,即使鬧人才荒,卻不像今天許多行業那樣,要一人做兩人工作,或開工至通宵達旦,那些打鐵師傅還是如常的上班下班,何解?「不划算嘛!凌晨十二時後,兩小時為『一工』,即是一天的工錢分量,所以就算趕工,頂多加班兩小時,多付『半工』的薪水給工友。」他還說周日開工薪金定為「一工半」,雖然如此,也沒有吸引很多人上班,「平日搵夠!」

  在香港工業全盛年代,俞師傅投身打鐵行業,後來結了婚,薪水也足夠支撐兩口子生活所需,不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狀況便不能同日而語,本地工業北移,不少白鐵工程也判給內地工人處理,本地師傅搵食艱難。「Order時多時少,一年不如一年,收入並不穩定。」這還不止,工錢也給壓低。「開一個低價,問你做不做?你好難說不,怕人們以後也不找你,但這樣的話,人工就永遠都是這個低價,甚至愈來愈低。」

  本地工業環境每況愈下,近年,俞師傅試過三、四個月沒工開,只靠積蓄過活。「現在雖然有許多大型住宅興建,但很少用到冷氣風喉。」既然有時候要「吊沙煲」(沒飯吃),有擔心生活,計畫轉行嗎?他坦言有些昔日地盤工友已經「封錘」,另謀高就。「我有跟人學習水電工程,想學多些東西,但始終接觸機會不多,我又不聰明,丟低一段時間,再接觸時便感陌生。」他說得無奈,卻道出了許多同行的心聲。

  2007年,紮鐵工人發動工人運動,爭取加薪及更多休息時間。隨着本港大型工程陸續上馬,紮鐵工人需求大,業界已連續三年加薪,但白鐵工程卻不是同一回事,因社會發展而不再獲重視,學得一門手藝的俞師傅,卻表示不擔心後繼無人。「打鐵技術北移而已。」他想起從前當師傅的時候,也有學徒跟自己學習打鐵技巧,但年輕人捱不了苦,走的比來的更多,現在入行的新人只會更少。「其實打鐵並非那麼複雜的事,只是手板眼見、功多藝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