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才女余仲欣——跨「粵」新世代

更新時間:17:10 2018-05-2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18-05-18 HKT
  粵曲對不少年輕人來說,是過時兼老套的玩意,然而剛大學畢業的余仲欣(Yemina)卻表示:「粵曲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屢獲多項粵曲殊榮、6月將舉行《余仲欣粵曲才藝薈萃》音樂會的她認為,粵曲是東方版的Jazz,千變萬化,且從不過時,反而是隨不同時代不停演變,叫人百聽不厭!
  被譽為近年粵曲界耀眼新星的余仲欣,為著名評馬人余伯樂愛女,去年於香港演藝學院舉行的《四水同澆粵韻花》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四地粵曲比賽中鋒芒畢露,取得全場最高分數之餘,更獲邀在四地大匯演與阮兆輝、吳仟峰、尹飛燕、楊麗紅、琼霞、葉幼琪等名伶名唱家同台獻唱,現年僅二十三歲的Yemina之超卓表現叫人驚喜。
  跟Yemina交談,發覺她氣定神閒,說話字正腔圓,全無懶音,她學習粵曲逾十年,師承王良、黃滔等粵劇大師。原來她還精於西樂,為合唱團團員,亦愛玩中西樂器,卻偏偏對粵曲情有獨鍾,一切源於七歲那年。「當時媽媽正學習粵曲,我覺得可以接觸傳統中國文化和學到中文,應該幾好玩,所以也一起學。」當年鮮有為小孩而設的粵曲班,多番物色才找到著名粵曲老師黃綺霎,正式習曲兼學奏二胡,培養對粵曲的興趣,日後視她為啟蒙老師。師徒關係親密,大力支持今次音樂會。「對我來說是興趣班,因為我本身有參加鋼琴班、合唱團和中國舞班,當時覺得只是加多個粵曲班而已。」
  名著《小王子》有句經典對白:「眼睛可以看到的未必是事實,而真正重要的、真實的東西,是要用心去體會的。」年紀小小的Yemina,已「看見」粵曲的美麗之處。「粵曲的詞很美,字很深奧,覺得自己識得讀很叻!」在父親熏陶下,Yemina自小對詩詞已產生興趣,「爸爸會教我平仄聲,那時覺得中文好有型!記得讀小學四年班,小息時我看曲譜,會向老師請教曲譜上的深字如何讀。」
  在港完成中學一年級後,Yemina負笈加拿大。「人在異鄉,特別留戀香港的東西,這可能是Identity的問題,許多人在外地會保留自己的文化,我覺得可以代表到香港的是粵曲,所以在學校的才藝表演會唱粵曲,老師覺得很特別。」她先後隨名伶白雪梅、白雪紅姊妹習藝,並隨旅居溫哥華半個世紀的已故梨園名宿黃滔習唱,令唱藝基本功更扎實。
  交談間,Yemina滔滔不絕分享習粵曲的樂趣,非常熱情。記者發現,粵曲的曲式、體栽、唱腔多變化,最難理解的是粵曲譜,只有文字,就連和弦簡譜也沒有,她卻說:「這便是粵曲最好玩之處!」大學主修解剖及細胞生物學的Yemina,愛研究及理性分析事物細節,包括粵曲。「簡單來說,曲式的大框架依在,但框內如何組合,可自由配搭和創作,這帶來千變萬化的唱腔,卻又不離開本質,就像是東方版的Jazz!」她續指,有些名伶從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唱腔,就像現代Hip Hop歌曲加入即興歌詞的道理一樣,正正打破一般人對粵曲的印象──死板!
  訪問當天,Yemina即場示範了《蘇三贈別》的反線中板,「用『梆簧』(曲式)也可以好多唱法!」記者拿着純文字譜,看着她把第一句「多情公子墜鞭絲」,唱出中高低音版本,委實令人拍案叫絕。「有時候有些名伶唱曲會隨心即興變唱,樂池的樂師要懂得『執生』,對於看慣樂譜的樂手是非常難適應的,但這正是南方粵曲最妙之處!」
  一向抱有研究精神的Yemina分析,粵曲不斷地演變,不停吸納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音樂,除了傳統的梆子和二簧之外,它也有京劇的曲調,甚至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例如有些國語時代曲,個別粵曲編曲家覺得好聽,又適合某首戲曲的劇情,就會將它的元素加入創作之中。總之粵曲的包容性其實很高,創新的空間很大,而且不局限於故事,通常說古代故事,都會加入現代發生的事情,是跨時代的創作。」Yemina說。
  機緣巧合下,大學畢業回港獲得演藝學院粵曲導師一職,Yemina從教學中產生傳承粵曲文化的使命感,她更擔任樂師,6月將舉行個人音樂會《余仲欣粵曲才藝薈萃》,並獲阮兆輝等一眾名伶助陣,屆時將演唱《趙子龍攔江截斗》等多首名曲,為一直被外界評為青黃不接的粵曲界注入生氣,努力宣揚她所「看見」的粵曲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