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PRO|心臟病年殺逾6500港人 患病未必胸痛?醫生拆解非典型症狀

更新時間:08:25 2025-09-30 HKT
發佈時間:08:25 2025-09-30 HKT

心臟病在香港的致命疾病中排名第三,僅次於癌症及肺炎,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心臟科專科醫生強調,胸痛並非心臟病的唯一表徵,其他如下顎、肩膊或手臂疼痛等非典型症狀同樣可能提示心臟異常,呼籲大眾切勿輕視非典型症狀發出的警號,最重要是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從飲食及運動兩大方面「護心」。

下顎、肩膊或手臂痛是非典型症狀

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2024年有逾6500名港人因心臟病死亡。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分析指,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是本港最常見並導致死亡的心臟病之一,冠心病是由於血管內壁出現粥狀硬化,令血管變得狹窄,導致心肌缺血,因而引致心絞痛及心肌梗塞,病情嚴重時甚至有猝死風險。

心絞痛是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狀,表現為胸部疼痛或不適感。董醫生提醒,「心絞痛固然是最典型的症狀,但當病人做運動或進行粗重工作時,胸部中間或偏左位置可能會出現壓迫感或悶痛。」由於心臟是內臟器官,痛楚位置亦會因人而異,甚至有機會出現在下顎、肩膊或手臂。

董醫生特別提醒長者及糖尿病患者,患上心臟病時可能完全沒有胸痛,而是出現體能下降、氣喘、腳腫等非典型症狀,呼籲大家平日提高警覺,勿忽視身體的微妙變化。當中,長者、男性、有家族病史者、患有「三高」者較易患病,如果有吸煙習慣,而且日常缺乏運動,亦會增加患病風險。

 【同場加映】冠心病常見症狀+高危因素:

 

心臟病發 先尋AED機急救

雖然年齡增長是高危因素之一,心臟病近年出現年輕化趨勢。董醫生認為這與現代人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快餐文化、高鹽、高糖、高脂的飲食習慣,加上生活壓力大、作息不足,都是導致心血管病年輕化的原因。」

若遇上家人或路人突然心臟病發,董醫生建議首先要確保環境安全,然後立即報警;在安全情況下,觀察病人是否有心跳及呼吸,如無,應視乎自身能力進行心肺復甦術。如事件發生在大型商場或社區中心,可尋找自動除顫器(AED機),並參考機上的說明為病人急救。

他補充指,AED機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即使沒有急救訓練的人亦能正確使用,建議市民可以參加急救訓練,以更有效和安全地使用除顫器。

飲食「三低一高」護心 

預防心臟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至為關鍵。董醫生建議,日常應採取「三低一高」的飲食習慣,即低鹽、低糖、低脂及高纖,避免進食加工產品。運動方面,建議每周最少做150分鐘中等程度帶氧運動,例如急步行或緩步跑,而適當休息及減少精神壓力亦有助心臟健康。

董醫生提醒,要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尤其是檢查三高指標,更能及早發現心臟問題。因為如能及早控制病情,便能減少將來患上併發症的機會。他坦言,心臟病雖然可怕,但並非不可預防,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定期檢查及提高警覺,可大大減低患病風險。

拆解心臟病兩大迷思

1. 「心跳漏一拍」代表甚麼?

不少人曾經歷心跳加快、悶鳴或「心跳漏一拍」的情況,這些可能是心悸的表現。董醫生強調,雖然心悸不一定代表心律不正,但必須正視並接受檢查,以明確判斷其嚴重性。

他指出,心律不正具多種形式,包括輕微的早搏、可能導致中風的心房顫動,甚至危及生命的心室性心律不整。此外,心律不正亦有可能是其他結構性心臟病的表徵,因此不可輕忽。

2. 趴睡恐損心臟健康?

坊間有說趴睡對心臟不利,董醫生表示,趴睡本身對心臟直接影響不大,但可能會影響呼吸,繼而影響血液中的氧氣含量,增加心臟負荷。至於最佳睡姿的推薦,他指出其實因人而異,無論是仰睡或側睡也可以。

撰文:吳梓楓

延伸閱讀:名醫列14大護心黃金法則 強心臟穩血壓 晚上喝1飲品防動脈硬化

---

相關文章:

打邊爐2行為易致心臟衰竭 死亡率達50%!出現3症狀即求醫​​​​​​​

心臟衰竭可自測?醫生教按1部位5秒知風險 易患血栓/腎病/肝病

雙腳水腫勿輕視!恐屬心臟衰竭/腎病徵兆 營養師教30秒自測風險

睡覺打鼻鼾恐心臟衰竭/中風?9大生活習慣易傷心臟 「冇朋友」亦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