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PRO專訪|90%港人曾患牙周病 忽視不理心血管病風險增2倍 牙醫拆解治療4大階段
發佈時間:16:29 2025-09-16 HKT

牙周病在香港極為常見,是導致多數成年人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當刷牙時出現牙齦出血或口臭,往往是牙周病的早期警示信號。牙周病不僅損害牙齦及牙齒,且因牙齦與牙槽骨的萎縮,導致牙齒間隙擴大甚至脫落而影響外觀。鼎植口腔創辦人、博士醫生黎強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時提醒,患者若忽視不理,牙周病相關細菌若進入血液循環,還會顯著增加冠心病、中風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90%港人曾患牙周病 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恐增兩倍
根據本港衞生署數據,全港約90%的成年人曾罹患不同程度的牙周病,表現包括牙齦炎、牙結石、牙齦萎縮及牙齒脫落。衞生署去年發表的口腔健康調查報告中,以35至44歲年齡組別作為成人口腔健康監測指標,結果顯示該組別中14.8%患有嚴重牙周病,且86.2%的受訪者存在牙齒脫落,平均缺牙數達3.1顆。
鼎植口腔創辦人兼牙科醫生黎強接受《星島頭條》訪問指,牙周病是由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牙菌膜引起,牙菌膜內的細菌會分泌毒素刺激牙齦,引致牙齦發炎。牙菌膜亦會被唾液鈣化形成牙石,令更多牙菌膜積聚,使牙齦持續發炎,甚至有機會惡化成嚴重的牙周病。高危因素包括口腔衛生不佳、吸煙、糖尿病、孕期、青春期及中老年群體。

牙周病增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牙周病早期症狀多為牙齦腫脹及出血,隨病情進展可能出現牙齦萎縮與口臭,嚴重者牙齒鬆動甚至脫落,致使咀嚼功能受損。黎醫生警示,若未能有效治療,致病菌可透過血流擴散至全身,引發多種系統性疾病:
- 心血管疾病:牙周病細菌進入血液後,會導致血管內皮炎症,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從而提高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中風風險。研究指出,牙周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常人高出1.5至2倍。
- 糖尿病:慢性牙周炎症會加重胰島素抵抗,使血糖控制困難;同時,高血糖亦會加劇牙周組織破壞,形成惡性循環,雙向促進病情惡化。
- 呼吸系統感染:牙周病致病菌可能被吸入呼吸道,誘發肺部感染。
- 妊娠期併發症:孕婦若罹患牙周炎,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影響胎兒健康並增加早產風險。
- 消化系統疾病:牙周病患者口腔幽門螺桿菌檢出率較高,這些細菌隨唾液進入胃腸道,可能導致胃部感染,增加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發生率。
牙齒萎縮口臭影響容貌及社交
除了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風險外,黎醫生指,牙周病引致的牙齦出血和疼痛,使患者不願用力刷牙或咀嚼硬食,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單側咀嚼,導致臉部肌肉不對稱。牙齦萎縮和牙根暴露使牙齒間隙擴大,造成「牙齒變長」的視覺效果,嚴重影響外觀。若前排牙齒受到影響,還可能導致說話漏風,影響語言表達。此外,牙周病導致的口臭難以通過漱口或嚼口香糖緩解,嚴重影響患者社交自信,可能引發自卑和焦慮。

治療4大階段 病情後期難逆轉
牙周病可分為輕微、中度及嚴重三種不同程度,黎醫生指牙周病的治療遵循「基礎治療-手術治療-修復治療- 維護治療」的四階段原則。「基礎治療」包括洗牙和牙周刮治,旨在清除牙周感染、控制炎症;若治療效果不佳,則可能需要進行牙周翻瓣術等「手術治療」。
如果牙周病已發展至後期,患者牙齒嚴重鬆動,病情對牙周組織的破壞已不可逆,無法恢復正常的牙齒支援結構。黎醫生補充,屆時只可通過治療控制炎症、緩解症狀,儘量為患者保留有功能的牙齒,同時為患者進行「修復治療」,安排植牙、固定義齒及活動假牙等治療方式,把患者的牙列恢復完整和改善咀嚼功能。至於「維護治療」則包括患者定期覆診和日常自我維護,確保病情不再惡化。
日常如何護理牙齒預防牙周病?
要預防牙周病,黎醫生建議可參考以下4大護齒貼士:
1. 做好日常口腔清潔
- 正確刷牙:每天早晚各刷1次,每次3分鐘,使用巴氏刷牙法,選擇軟毛牙刷,並每 3個月更換1次。
- 使用輔助工具:每天使用牙線或牙縫刷清潔牙縫,定期使用水牙線沖洗口腔,清除牙刷難以觸及的食物殘渣和牙菌斑。
2. 定期口腔檢查與潔治
- 建議每6-12個月到牙科診所進行1次口腔檢查,及時發現牙齦問題。
- 每年洗牙1-2次,通過專業設備去除牙結石和牙菌斑,是預防牙周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3. 調整生活習慣
- 戒煙:減少吸煙對牙周組織的損傷,降低炎症風險。
- 健康飲食:減少高糖、黏性食物攝入,多吃富含維他命C、鈣的食物,促進牙周組織健康。
- 控制全身疾病: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定期監測血糖水準,避免因血糖波動加重牙周病;其他全身疾病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減少對口腔健康的影響。
4. 改善口腔局部環境
- 牙齒排列不齊者可通過正規治療(如戴牙套)矯正牙齒,減少食物嵌塞;修復體不合適者及時更換或調整,確保邊緣密合,避免細菌堆積。

延伸閱讀:每天刷牙也蛀牙?吃太甜才蛀牙?補完不再蛀?牙醫拆解5大迷思教補救方法
---
相關文章:
甚麼是激光牙科治療?牙醫解構6大作用 杜牙根/美白牙齒/治療牙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