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孩子不願返學?精神科醫生解構學童上學焦慮成因 家長必做6事幫助受情緒困擾子女

更新時間:11:26 2025-09-01 HKT
發佈時間:07:00 2025-09-01 HKT

新的學年往往象徵新的開始,也伴隨新的改變和適應。有部分學童可能因能夠與同學相聚而感到興奮,但是亦有一部分因新的挑戰而感到焦慮。對於不少青少年來說,要離開暑假的悠閒輕鬆節奏,再次重投新學年的學習,可能帶來不少壓力,有機會出現失眠、情緒變化,甚至拒絕上學的情況。

學童常面臨哪些情緒困擾或壓力?

在為學童準備新學年時,除了購買新文具和新校服外,我們是否也應為他們面對新學年的挑戰和適應,作好情緒和心理上的預備?我們除了期望學生能在學習上更努力、成績更進一步外,也需要關注學童的心理適應和情緒需要。

根據國際數據,約有1至5%的學童曾出現逃避上學的情況。逃避上學往往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背後可能隱藏著壓力或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和專業人士共同關注和協助。

學童潛在的情緒困擾可以從外在和內在兩方面的壓力去探討:

1. 外在因素方面

家庭、朋友和學業壓力都是一些潛在的壓力來源。家庭內的溝通模式、家庭成員的精神情緒問題或家庭環境的轉變都可能造成壓力。同學和社交上的相處問題,甚至出現欺凌和排擠,也是學童可能面臨的問題。

在學習方面,學生需要面對新的課程、教學要求和評估標準。特別是升小一、中一階段,孩子要適應學校、老師、同學和課程的改變,壓力也相對較大。若他人和自己期望過高,感覺自己無法跟上課程進度或擔心成績不理想時,也可能會引發焦慮和恐懼。

2. 個人因素方面

若學童性格一向比較內向和敏感,不慣於將壓力表達出來,而傾向隱藏於內心,未能正面處理問題的話,便較容易被壓力影響。在心理上,有部分孩子可能較容易有非黑即白、完美主義或過分自責的負面想法;亦有些對身體不適過度關注和反應,為避免引發這些身體不適,而拒絕上學;亦有學童可能想逃避自己困擾的事情,而選擇留在家中做一些對自己沒有壓力的事情。

假如學童存在學習障礙、社交困難或言語發展障礙,便可能令他們在學校感到挫敗。在日常生活上,因為時間分配問題而造成很晚才睡覺,也會引致無法起床上學。

如學童對上學感到焦慮 可能是哪些精神/情緒問題?

面對壓力從而出現短暫焦慮的反應是常見的狀況。然而,如果焦慮或憂鬱情況持續發生,並對生活、學習和人際關係造成影響,甚至出現風險狀況,例如自殘或傷害自己等念頭或傾向時,便需早日尋求協助。

以下是幾種學童或青少年常見的精神情緒狀況:

焦慮症:外國研究顯示,焦慮症在學童的病發率約為7%。廣泛性焦慮症、恐懼症和社交焦慮症都是一些常見的焦慮病症。另外,學童也有機會患上分離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和特定恐懼症。在焦慮症的情況下,學童可能過度估算情況帶來的危險,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徵狀,例如出現頭痛、腸胃不適、肌肉痛、身體乏力等徵狀。出於恐懼,他們可能逃避一些引發焦慮的情況,例如拒絕上學。年紀較為幼小的學童未必能夠表達自己焦慮的情緒,可能出現發脾氣、失眠或胃口改變。焦慮有可能伴隨抑鬱,家長亦可留意以下關於抑鬱症的症狀。

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較常於青少年出現的情緒障礙。青少年的情緒表達可能是暴躁或低落,而學童則可能會表現出持續的情緒低落。日常生活上,他們會對原本感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食慾和睡眠模式改變(可能變得過多或過少),很容易顯得疲勞和缺乏動力。思想上,感到自我價值感降低,充滿無望或絕望的情緒。在精力減弱、專注力下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學業成績下降和社交退縮的行為。

如果孩子拒絕上學,亦需要留意有否以下幾方面的狀況: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核心症狀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過動以及衝動行為難以抑制,且難以自我調節,經常無法靜下心來完成任務。ADHD可能影響孩子學習的能力及情緒控制,因此造成學習、社交和適應上的困難。

自閉症譜系障礙:固執、自我、缺乏彈性去處理問題。

對立性反抗症和品行障礙:患者在自我情緒或行為控制上出現問題,容易發怒和暴躁,經常與權威人物爭吵或違抗定下的規則,也可能出現衝動行為和情緒爆發的狀況,從而影響著人際關係和學習。

以上都是一些學童常見的精神情緒行為問題,均有適當的方法去處理和治療。如有相關徵狀,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家長應如何幫助受情緒困擾的子女?

1. 建立心靈安全港,學習理解和處理情緒

家人可以提供一個安全和信任的環境,讓子女感到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擔憂。情緒並沒有分好與壞,讓情緒獲得接納,用正確方法去表達,避免在情緒上升時繼續刺激,情緒的高峰會慢慢過去。有一些青少年未必習慣用言語直接去表達情緒,可能較喜歡運用音樂、藝術或運動先抒發情緒,之後才能夠冷靜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 建立適應技巧和求助清單

當情緒較為平復時,可以預先訂立一些求助方法或可以盡快聯絡的人士,以及可以讓自己感覺舒服一點的事情。
靜觀練習(Mindfulness)是一種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透過專注呼吸、身體感覺和當下經驗,青少年可以學習觀察自己的情緒,有助於減輕壓力、提升自我覺察力,並在情緒低落時及時尋求協助。

3. 構建健康的社交系統

建立朋友圈子能讓青少年獲得扶持,也可以學習溝通,彼此接納。家長可以支援青少年在選擇朋友時,建立一個健康的界線,學習如何彼此支援,也彼此尊重,從而有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交技巧。積極的社交互動可以幫助子女建立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情緒困擾。

4. 發掘熱忱和價值

通過探索不同的興趣,擴闊自己的眼界,青少年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從而構建人生方向,並尋找持久真實的價值。

5.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照顧自己身心靈健康,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培養穩定的睡眠習慣。

6. 早期辨識,尋求治療

若孩子在兒童期出現情緒、行為、社交、言語或學習上的發展障礙,應及早接受精神發展評估,配合行為訓練或藥物治療,可以減少以上障礙對學習、社交和自我形象的影響,從而減少在青少年期出現情緒問題。

如果子女表現出嚴重的情緒問題或自殺念頭,應該立即尋求專業幫助。家長可以陪同子女參加治療,提供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情緒問題。

如何察覺孩子可能有輕生念頭?

家長可以留意孩子有否出現情緒轉差徵兆,例如思想上透露出明顯的絕望感或無望感,感覺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藉著濫用藥物或增加酒精攝取去逃避情緒困擾;留意是否出現幻覺或妄想的症狀。在行為上,出現明顯的功能變化,例如缺乏動力去照顧自己基本飲食或衛生需要,學習能力突然下降或缺席逃學,或社交極度退縮,避免與朋友和家人互動。若情緒出現轉差的徵兆,便應及早安排接受精神及心理治療。

假若出現高危徵兆,如出現輕生的想法和念頭,提及自己是個負擔,感覺自己無法再忍受生活中的痛苦;或有所行動,如提到自己正在計劃或尋找輕生的方法,家長便需要作出陪伴,並且即時尋找專業人士協助,盡快作出精神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作出最適當的監察安排,並讓孩子接受適當治療。

家長在管教上應如何取得平衡?

1. 管教一致,積極鼓勵

父母對於孩子的管教態度上需要一致。如果父母之間對孩子上學的態度不同,或者經常爭吵,孩子便會感到無所適從。

假若孩子在上課時有焦慮的情況,要求提早放學,父母可以與校方協調處理方法,例如給予安靜空間去放鬆和穩定情緒,減少過度保護。父母也可留意孩子進步的地方,就算是微小的進步,也可作即時的獎賞,從而增加上學或正面行為的動力。

2. 建立規律,界限清晰

放暑假期間的生活節奏可能較為彈性。在開學前一兩個星期,開始慢慢嘗試調節規律的生理時鐘,避免太晚睡覺導致第二天無法按時起床。對於較年長的孩子,可以與其一起討論並訂立打機、上網的時限,避免因以上活動而影響睡眠作息周期。

3. 彼此尊重,調節期望

假如對學業要求過高,孩子無法達到時,可能會對學習產生恐懼和逃避的心態。嘗試和孩子溝通,建立對學習要求的合理期望。如果有以上提及的精神情緒或學習障礙問題,便需要正面處理,並且調節對孩子學業成績上的期望。

4. 耐心傾聽,保持溝通

上學前一天的晚上跟孩子談談,了解他們的想法。開學後,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聆聽他們在學校的經歷,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引導孩子分析遇到的問題及可行的解決方法,幫助孩子建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當孩子離開父母上學的第一天,父母的心情往往就像孩子的內心一樣,感到既興奮又戰戰兢兢。每位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性格和特性,養育孩子往往需要冷靜的情緒、細心的觀察、適當的彈性和智慧。在適應開學的轉變時,可留意孩子的適應狀況,一起克服成長路上的種種障礙。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 潘錦珊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ChB (CUHK)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FHKAM (Psychiatry)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FHKCPsych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 MRCPsych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FRCPsych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Dip Med (CUHK) 
香港中文大學寧養關顧學士後文憑 PgD EOLC (CUHK)

延伸閱讀:吃香蕉三文魚可減壓抗焦慮?營養師推介10種食物 改善情緒又護腦

---

相關文章:

半數港人恐受輕度抑鬱/焦慮困擾 專家教用4款手機APP自救 1個月改善症狀

經常寒背恐壓迫脊椎!專家教2招伸展動作改善 每日做4分鐘有效|附詳細步驟

常感孤獨易早死?危害等同每天吸15枝香煙 專家教5招改善

自閉症兒童/成人階段有何分別?升學工作拍拖結婚如何適應?專家教3大社交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