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聲沙/鼻塞/口腔潰瘍恐患癌 醫生解構常見症狀/原因/預防方法 1類人患病風險高
發佈時間:20:45 2025-08-18 HKT

頭頸癌是一類源於頭部和頸部區域的惡性腫瘤的總稱,具體涵蓋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部、唾液腺、頸部等部位的癌症。約90%的頭頸癌為鱗狀細胞癌,因癌細胞源於黏膜表面的鱗狀細胞而得名。
甚麼是頭頸癌?有哪些高危因素?
根據香港醫管局資料,頭頸癌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且多數患者年齡介乎45至64歲。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酗酒、家族遺傳史,以及感染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其中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關係尤為密切 ; 而人類乳頭瘤病毒(HPV)與口咽癌相關,特別是HPV-16型。其他致病因素包括長期接觸粉塵或化學物質的職業暴露、家族遺傳及免疫系統缺陷等。
頭頸癌有哪些常見症狀?
由於頭頸癌的發生部位多樣,症狀表現亦不盡相同,主要根據腫瘤位置區分:
部位 | 常見症狀 |
口腔 | 口腔潰瘍不癒合、口腔疼痛、牙齒鬆動 |
喉部 | 聲音沙啞、咳血、呼吸或說話困難 |
咽部(鼻咽) | 鼻塞、反覆性流鼻血、單側聽力下降 |
咽部(口咽) | 吞嚥困難、喉嚨疼痛、耳痛 |
唾液腺 | 腫塊或腫脹 |
頸部 | 不對稱頸部腫塊(淋巴結腫大) |
另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耳鳴、面部麻痺等神經症狀,這通常代表疾病已發展至較晚期。
如何診斷頭頸癌?
頭頸癌的診斷需結合臨床症狀、視診、實驗室檢查、影像檢查及病理學分析等多種方法,以精確判斷腫瘤的種類、位置及擴散範圍。
1. 臨床檢查與初步評估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如持續口腔潰瘍、喉嚨痛、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頸部腫塊、鼻涕帶血等)進行詳細問診,並進行頭頸部視診與觸診,評估可見或可觸及的腫塊、潰瘍或腫大淋巴結。
2. 內窺鏡檢查
透過口腔、鼻腔或咽喉內窺鏡,醫生可直接觀察腫瘤部位,並找到可疑病變以便採集活組織樣本(活檢)進一步確認。
3. 病理學檢查
採集的組織樣本會進行顯微鏡檢查,確定細胞的惡性程度、組織類型(如鱗狀細胞癌),這是確診頭頸癌的黃金標準。
4. 影像學檢查
根據腫瘤大小和位置,醫生會安排影像學檢查,包括:
- 超聲波:用於評估頸部腫塊和淋巴結情況。
- 電腦斷層掃描(CT):評估腫瘤大小、局部受影響及骨骼侵蝕情形。
- 磁振造影(MRI):針對軟組織結構的詳細了解。
- 正電子斷層掃描(PET-CT):檢查癌症是否有轉移。
5. 血液與分子檢查
針對鼻咽癌等特殊類型,醫生會建議檢驗EB病毒抗體、EB病毒DNA等,以協助早期篩檢、預後評估及療效追蹤。
頭頸癌有哪些治療方式?各有甚麼優缺點?
1. 外科手術
對於早期局部腫瘤,手術切除仍是主要治療方式,目標為完整切除腫瘤組織與相關受累淋巴結。微創手術有助於縮短恢復時間與減少術後不適。部分面部及頸部組織需重建,維持外觀與功能。
2.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者、配合手術以降低復發風險,或作為術後輔助。鼻咽癌更以放射治療為主要方式,經常結合化療增加治療成效。現今的調強放射治療(IMRT)可精確集中劑量於腫瘤,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3. 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
進階或不可手術的頭頸癌通常採用化療,需要時加上放射治療(同步化放療)。標靶治療針對EGFR等腫瘤生長相關分子,以提升治療反應並減少副作用。
4. 免疫治療
近年新興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PD-1抑制劑)已用於復發或轉移性頭頸癌患者,顯示可延長部分患者存活期,成為重要的新選擇。
另外,治療期間常會影響吞嚥、語言、外觀及社交等層面,因此需要結合口腔復健、語言治療、心理輔導與營養支援,幫助患者恢復生活質素並適應治療後的改變。
如何預防頭頸癌?
1. 避免高危習慣
戒煙:香煙中的有害物質是頭頸癌的重要致癌因子。戒煙對於降低頭頸癌及其他癌症的發生風險具有顯著效果。研究指出,約70%至80%的頭頸癌病例與吸煙有明顯關聯。吸煙者罹患頭頸癌的風險比非吸煙者高出5至25倍,且吸煙時間越長、用量越大,罹癌風險越高。戒煙後,身體會逐步恢復,癌症風險明顯降低。
遠離酒精:研究顯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患風險呈正相關,約22%至50%的頭頸癌病例與飲酒有關。長期飲酒不僅增加頭頸癌形成的風險,還會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導致患者多在末期才被診斷,且死亡率較非飲酒者高。
2. 飲食與生活習慣
飲食習慣對頭頸癌的發生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某些高風險食物的攝取需謹慎控制。減少煙燻、醃漬及發酵食品的攝取,因這類食品在製作過程中可能產生亞硝胺等致癌物質,與鼻咽癌等頭頸癌密切相關。
此外,保持均衡且營養豐富的飲食對提升免疫力、促進身體修復相當重要。建議增加新鮮的蔬菜、水果及富含纖維的食物攝取,這些天然食物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及維生素,可有效抵抗自由基損害及減緩癌變過程。適量補充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魚油、亞麻仁籽及核桃,可增加抗發炎能力與促進細胞修復。
3. 感染預防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接種已被證實有效預防與HPV相關的口咽癌,尤其對年輕人有顯著保護作用。各國積極推動青春期前完成疫苗接種,期望從根本減少口咽癌的發生。
鼻咽癌則與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密切相關,目前尚無針對EBV的疫苗,但透過衛生措施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可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此外,關注早期症狀如持續鼻塞、鼻涕帶血、頸部腫塊等,有助於早期發現鼻咽癌並及早介入治療。病例追蹤和定期病毒檢測亦是高風險族群的重要預防方法。
4. 增強自我警覺
自我健康管理是頭頸癌預防的重要一環,尤其是中年及老年男性,他們罹患頭頸癌的比例較高,更應注重口腔及咽喉健康。定期自我檢查口腔內部,留意有否潰瘍、紅白斑、腫塊等異常現象,並察覺是否有長期喉嚨不適、吞嚥困難或聲音改變。
撰文: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鍾耀基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員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耳鼻喉科院士
香港耳鼻喉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耳鼻喉科)
延伸閱讀:常生痱滋恐患口腔癌?醫生教5字口訣自測症狀 持續多久未癒合須求醫?
---
相關文章:
流鼻血|抬頭捏鼻樑止血超錯?醫生教3大止血步驟 伴隨2症狀恐是鼻咽癌
頸側現腫塊恐患淋巴癌?醫生教3招自測風險 腫塊超過這尺寸極高危!
75歲導演黃泰來患喉癌病逝 小心11大常見症狀 聲音沙啞多久宜求醫?
整形外科醫生修補爛肉重建乳房 伴癌症病人走到生命盡頭:視每個病人為家人|醫生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