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年殺3千港人 3部位現麻痺恐中招!醫生教用1種油煮食可預防
發佈時間:13:15 2025-07-07 HKT

中風是本港第4號致命殺手,香港每年有逾3,000人死於中風,當中有8成人屬缺血性中風(腦梗塞)。中風通常病發迅速,死亡風險高,中風到底有沒有徵兆可以自測?有醫生指,如身體這3個部位出現麻痺感,恐是缺血性中風的警號!
中風年殺3千港人 3部位現麻痺恐中招!
據內地媒體《生命時報》報道,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方軍醫生、中山大學附設第三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魏磊醫生表示,缺血性中風(腦梗塞)是由腦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入腦部,造成腦部組織缺氧。缺血性中風的早期徵兆是某些身體部位會出現麻痺症狀,當出現以下3個異常警號時,大家要留意:
中風警號|1. 舌頭麻痺
舌頭健康與大腦息息相關。因為舌神經是連接大腦,而缺血性中風會影響語言和吞嚥的神經,導致舌頭運動異常。當腦部供血不足時,支配舌頭運動功能的神經會失靈且出現以下情況:
- 舌頭麻痺/僵硬
- 說話不流利
- 口齒不清
- 不會說話
中風警號|2. 臉部麻痺
臉部神經與腦部血管有密切連繫。當腦部供血不足時,臉部神經確實可能受影響,臉部一側會出現麻痺及神經受損。患者的臉部表情可能不對稱,表情不協調或不自然。若臉部麻痺頻密出現,有機會伴隨以下情況:
- 嘴歪眼斜
- 流口水
中風警號|3. 單側肢體麻痺
人體四肢的運動和感覺功能是由大腦控制。當腦部供血不足時,會出現四肢運動或感覺障礙,最常見的表現是手腳麻痺。出現腦梗塞後,由於頭部神經受壓迫,身體一側會突然麻痺。如果手腳麻痺出現在單側肢體,而另一側完全正常,有機會是腦中風的先兆。
4個徵兆自測腦血管病變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上述提及的身體部位麻痺感,劉醫生指可透過以下4個徵兆,自測有沒有腦血管病變:
中風徵兆|1. 麻痺感突然發生
一般的手腳麻痺是由於久蹲腿腳麻痺、或手臂壓住出現麻痺等。由腦血管病引起的麻痺則有以下特點:
- 沒有任何預兆
- 在靜止情況下產生
- 在運動或生氣時產生
- 在夜間突然發生
中風徵兆|2. 大多為單側麻痺
如果腦梗塞的病變位置較小,神經組織受損且只影響感覺功能,可能導致半身麻痺。如果是短暫性腦部供血不足,只會引起陣發性麻痺。隨著缺血性腦組織的進一步擴展,病變動脈閉塞會加劇,對側軀體、臉部的麻痺可由局部擴展到半身,短暫性麻痺演變為持續性麻痺。
中風徵兆|3. 麻痺與體位姿勢無關
神經受壓迫引起的麻痺感,如頸椎病、腰椎病,可能會因體位/姿勢改變而暫時緩解或消失。腦血管疾病引起的麻痺感,不會因為姿勢改變而消失。不過部分患者的麻痺感持續一段時間後,可能會自行緩解。
中風徵兆|4. 常伴隨其他症狀
除麻痺感外,腦血管病變大多伴隨其他症狀:
- 肢體軟弱無力
- 頭暈
- 頭痛
- 視力障礙(複視等)
- 記憶減退(尤其近期記憶下降)
- 血壓增高或偏低
- 眩暈
- 嘔吐
- 耳鳴
- 站立不穩
5大不良習慣增血管閉塞風險
2位醫生指出,缺血性中風有不可控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等;但三高、生活方式等可控制風險因素,應在日常生活中入手改善:
腦中風不良習慣|1. 久坐不動
久坐不動會減慢血液循環,令血液更黏稠,使代謝廢物和脂質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積,形成斑塊或引發血栓。
- 醫生建議:日間時每坐1小時就要起身活動5分鐘,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促進血液流動,減少血管廢物堆積。
腦中風不良習慣|2. 高鹽高油
高鹽飲食會令體內鈉離子累積,導致高血壓、血管內皮受損。高油食物則會讓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飆升,脂肪在血管壁沉積。
- 醫生建議:建議每日鹽攝取量不超過5g,多使用低鈉鹽,少吃油炸食品,並以橄欖油取代其他動物油。
腦中風不良習慣|3. 情緒波動
生氣、焦慮會令身體釋放大量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導致血管收縮、血壓飆升。容易誘發高血壓、糖尿病等;長期情緒波動也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 醫生建議:可透過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緩解壓力,避免經歷情緒波動大的刺激。
腦中風不良習慣|4. 夜間打鼾
嚴重打鼾,又稱為睡眠窒息症,會導致缺氧,容易誘發高血壓、心臟病。長期缺氧會傷害血管內皮細胞,誘發心臟、腦血管血栓。
- 醫生建議:若出現明顯的夜間打鼾,建議調整睡姿,避免仰臥,並儘早就醫檢查。
腦中風不良習慣|5. 常吸煙
吸煙不但損害呼吸系統,更增加癌症風險,尼古丁會直接傷害血管內皮,誘發慢性發炎,加速動脈硬化。
- 醫生建議:建議積極戒煙。
中風可分缺血性/出血性2類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中風的醫學名稱為「大腦血管疾病」,當腦部的血液供給因某些原因而減少或阻斷,令腦細胞突然缺氧,數分鐘內可令腦細胞損壞而失去功能,進而令該部分腦細胞所支配的身體功能受障礙。除引致即時的生命危險,3個月內死亡率更高達30%。中風主要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兩大類。
1. 缺血性中風成因
因腦血管栓塞引致,較為常見,超過7成的中風屬此類。腦血管的粥樣硬化,令腦部動脈中形成血栓;或是在心或頸大動脈所形成的栓子,游離到腦血管,阻塞血流。而心臟其他疾病包括心律不齊、心瓣問題以及冠心病皆可導致中風。
2. 出血性中風成因
因腦內血管爆裂出血引致,多與長期性的高血壓有關;亦可能是腦組織表面的血管爆裂,與先性的腦血管病變有關,血流入蜘蛛網膜下腔(腦組織與頭骨間位置)壓迫腦組織,且出血後血管收縮,令血流進一步減少。
大部份中風前均無先兆。由於中風的影響可極為深遠,當出現下列警告訊號時,要立即延醫診治,以減低中風的後遺症:
- 言語不清或說話表達出現困難
- 一隻手臂、腳或半邊臉突然發生短暫的麻痺、軟弱無力或癱瘓
- 視線突然模糊或一隻眼睛看不清楚
- 突發性的劇烈頭痛
- 身體平衡及手腳協調出現困難、或突然無故倒下
- 無故頭暈或昏厥
- 可能出現失禁
延伸閱讀:醫生揭睡前有5症狀 恐是中風警號常打呵欠因為腦血管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