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如何察覺患病?無法做決定/反應慢也是徵兆 解構抑鬱症成因/症狀

更新時間:07:30 2025-07-08 HKT
發佈時間:07:30 2025-07-08 HKT

身體的疾病往往較為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而精神心理的困擾則容易被人忽略或錯誤理解。對於抑鬱症患者和身邊的家人來說,可謂有苦自己知。雖然抑鬱症(Depression)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是基於種種原因,如對抑鬱症缺乏認知、認為問題不嚴重、怕被負面標籤或不清楚求助途徑等,令許多人逃避或拖延治療。

抑鬱症的定義是甚麼?有哪些徵兆?

抑鬱症作為全球第二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3.8%人口患有抑鬱症,當中5%是成人,5.7%則是60歲以上人士。另外,有多於10%的懷孕婦女和產後婦女患有抑鬱症,全球每年多於700,000人因為自殺過世。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病症,影響患者大腦的思想、感受和行為迴路的溝通和調節。患者常感覺像落入一個漩渦中,難以自拔。

【同場加映】抑鬱症17種症狀/先兆

 

面對生活上發生的不幸和失落,例如失業、喪偶或是生活上的重大改變(如退休、搬屋、升學等)都可以是誘發抑鬱的因素。然而,抑鬱症不是單單因應著外界轉變而形成,而是大腦內在運作出現的問題。因此,任何階層或教育背景的人都有機會患上抑鬱症。

診斷抑鬱症是需要根據一些國際認可的診斷條件。根據《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一版》(ICD-11)的診斷條件,症狀需要符合一定數目而且持續至少兩個星期。抑鬱症的症狀可以分為以下3個範疇:

1. 情感症狀類別

患者會表現出情緒低落,也顯得憂慮傷感。對於以前有興趣的事物會感到失去興趣和投入感,表現得疲倦乏力,性慾也或會減退。至於兒童和青少年,情緒低落的狀態有可能會表現得容易暴躁。

2. 認知和行為上

患者會感到難以思考或集中精神、記憶力差或決策困難;感到自己失去價值,又或者過份怪責自己,感到羞恥及罪過;對於將來感到喪失希望,或會重覆出現關於死亡的想法,病情嚴重的會出現自殺的想法,甚至企圖自殺。

3. 其他徵狀

睡眠持續受影響,例如難以入睡、易醒或早醒。胃口改變並有明顯的體重變化。部分患者會有一些非典型病徵,如嗜睡及食慾暴增等;行為表現得焦躁不安,或者反應過度緩慢。另外,抑鬱患者也有可能伴有恐懼或者強迫徵狀,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現幻覺或被害妄想等症狀。部分患者或許會濫用酒精和藥物去處理情緒,然而酒精和藥物可能令抑鬱的情況更嚴重。除了以上心理情緒的病徵,患者亦有可能出現各種透過身體檢查卻未能解釋的身體不適。

至於家長,可以留意孩子的學習或生活能力有否倒退或拒絕上學。另外,兒童和青少年的抑鬱也可能表現為不同的身體不適如頭痛、肚痛,或出現分離焦慮和過度地哭泣的情況。孩子若有表達厭世的念頭,或者出現一些自殘行為如𠝹手等,都可以是抑鬱的其中一些表現。長者方面則常伴有焦慮,懷疑自己有不同疾病的疑病症徵狀。

抑鬱症嚴重程度表現有何差異?

精神科醫生根據臨床評估中病人符合診斷準則的症狀數目來分級抑鬱症的嚴重程度:符合診斷準則的症狀數目越多,程度亦會屬較嚴重。一般來說,程度較嚴重的病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經歷的影響會較多。嚴重抑鬱症的患者有機會出現一些思覺失調的症狀,例如一些自我批評的幻聽、認為自己犯下彌天大錯或出現身體器官壞死等妄想。

更重要的是,無論抑鬱症的嚴重程度是何等級別,醫生和親友都要留意病人有否一些自我傷害和自殺的風險因素,從而作出適當治療決定和安全措施。

香港的抑鬱症患者多嗎?

衛生署於2017年指出,香港每100位成年人中便約有3人患有抑鬱症。男性患者抑鬱症狀的嚴重程度往往較女性高。一般來說,男性對於情緒比較隱藏,令身邊的親友較難察覺其抑鬱情緒。另外,部分男性患者求助專業人士意願偏低,或許轉向使用酒精或藥物去處理自己情緒和困擾,因此在病情較嚴重的情況才願意求助。

抑鬱症是大腦生病?有哪些致病因素?

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抑鬱症,其潛在成因複雜,當中包括遺傳、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亦有可能是由於眾多因素集合而成。

抑鬱症其實是腦部的疾病,牽涉大腦神經傳遞物質和結構的改變。大腦是由極多個神經元所造成,神經元的信息傳遞有賴於神經傳遞物質。有關的神經傳遞物質包括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退黑激素等。這些種種的傳遞物質調節著我們的動力、集中力和對於事物的興趣。這些神經傳遞物質水平因為遺傳、身體或壓力的因素引發不平衡,便會出現抑鬱焦慮的癥狀。 

另外,在大腦的結構和功能方面,抑鬱症患者大腦的杏仁核(一個產生情緒功能的重要結構)負面情緒的反應過份活躍,導致種種抑鬱的情緒反應。另外,長期的壓力會影響大腦的海馬體(一個記憶功能的重要結構)的體積,從而道出為何抑鬱症患者的記憶力會有所影響。

以下是一些可能引致以上的生理和腦部變化的相關因素: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構成個體腦部生理功能較脆弱的主要成因。研究顯示,若直系親屬(父母或兄弟姐妹)曾罹患抑鬱症,個人患上此症風險會比普通人高出1.5至3倍。然而會否病發取決於遺傳以外種種環境因素。

生理因素:

身體疾病例如神經系統疾病及腦損傷(如外傷或中風)、甲狀腺功能失衡、慢性疾病、癌症也和抑鬱症有關係。另外,婦女在產前產後的生理和荷爾蒙變化,亦會令她們特別容易患上產後抑鬱症。濫用酒精或藥物(如大麻)或會直接干擾神經遞質平衡,導致情緒調節機制紊亂,進而誘發抑鬱。

心理因素:

缺乏安穩的童年經歷和創傷後引發負面情緒失衡,也會引發以上所提及的大腦神經迴路病變。認知偏差如非黑即白式判斷、過度追求完美、過度放大缺陷及自我負面標籤等,經常出現負面思考的人較容易患上抑鬱症。

環境因素:

日常環境或生活經歷帶來的壓力與衝擊,如失去摯親、人際關係不順、工作或家庭壓力、財務或健康問題等,都會產生壓力,進而誘發抑鬱症。

撰文:精神科專科醫生潘錦珊

延伸閱讀:4大飲食習慣大腦健康大不同!研究揭愛吃這類食物 中風抑鬱風險最高

---

相關文章:

30多歲女嚴重抑鬱出現7重人格 精神科醫生陪伴10年耐心整合:如一命換一命|醫生專訪

吃三文魚牛扒可減壓改善失眠?營養師推介17種色胺酸食物 改善心情助安睡

半數港人恐受輕度抑鬱/焦慮困擾 專家教用4款手機APP自救 1個月改善症狀

喝茶好處|飲2種茶可提升腦部能力 更可預防抑鬱症!研究揭6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