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食用錯3種食油 易患糖尿病恐傷大腦變笨 醫生推薦這些好油抗發炎
發佈時間:18:10 2025-10-17 HKT

想有效保護大腦,日常飲食中選用正確的油至關重要。有研究發現,經常食用3種油品容易損害線粒體功能,導致能量代謝路徑異常,引發胰島素過度活化,可能造成糖尿病問題、有損大腦等健康問題。
煮食用錯3種食油 易患糖尿病恐傷大腦變笨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個人Facebook專頁指,烹飪時應優先選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優質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與牛油果油。這類油脂性質穩定且不易氧化,有助降低體內發炎反應,同時維護血管及大腦健康。他引用一篇研究指出,現代人飲食中普遍使用的高度精製種子油,可能是導致胰島素阻抗與代謝失衡的重要因素。相關研究在今年4月於《Frontiers in Nutrition》刊登。
研究有何發現?
研究指出,高度精製種子油泛指8種易氧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植物籽油,包括粟米油、芥花籽油、棉籽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紅花油、米糠油和葡萄籽油。這類油脂雖具有清澈外觀與淡雅氣味,但其富含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 Omega-6在經歷高溫烹調或體內代謝過程時容易氧化,產生過氧化脂質與自由基,進而損傷細胞膜與線粒體結構。當線粒體面臨氧化壓力時,細胞會啟動保守方法,減少脂肪氧化作用,轉而優先以糖類作為主要能量來源。此種代謝模式稱為有氧糖解,與癌細胞代謝中常見的瓦伯效應具有相似特徵。長期下來,身體會依賴糖作為能量來源,導致出現以下3大連鎖反應:
- 血糖值頻繁波動,造成餐後疲倦與嗜睡現象
- 胰島素過度分泌以維持血糖穩定。
- 受體對胰島素敏感度持續下降,形成胰島素阻抗問題。
這個連鎖反應像錯亂的能量傳導路徑,從精製油脂攝入開始,引發線粒體功能壓力,促使糖分代謝路徑異常偏移,造成胰島素過度活化,最終導致能量利用機制失衡,形成慢性發炎與代謝障礙。研究還指出,胰島素阻抗現象不僅出現在肝臟或肌肉組織,同樣可能發生於大腦區域。當腦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葡萄糖進入神經細胞的效率隨之下降,大腦能量供應便趨向不穩定。此時代謝性腦部症狀會逐漸顯現:
- 專注力下降、反應變慢
- 記憶力減退、思緒模糊
- 吃完飯特別想睡覺、腦袋一片霧濛濛
這些表現為典型代謝性腦霧,當線粒體無法有效進行能量轉換時,即便持續攝取營養,大腦仍如同處於低壓運作模式,能量供應斷續、思考效能遲滯、情緒狀態也更容易陷入低潮。
5大方法助護腦/改善代謝 烹調建議選擇3大好油抗發炎
劉博仁醫生表示,這篇假設雖仍屬理論性,但與現行功能醫學及營養醫學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若想減輕腦霧症狀並改善代謝功能,以下5大方法體措施實踐:
5大方法助護腦和改善代謝:
1.更換烹飪用油
日常烹調建議選擇初榨橄欖油、苦茶油或牛油果油等優質油脂,同時應減少使用粟米油、大豆油與葵花油等精製油品,並避免高溫反覆油炸的烹調方式,以防油脂氧化變質。
2.平衡脂肪酸比例
理想攝取比例應將Omega-6與Omega-3控制在2:1至4:1之間,建議多攝取富含Omega-3的食物來源,包括三文魚、鯖魚、秋刀魚、亞麻仁籽、奇亞籽等,藉此降低全身性發炎反應。
3.控糖
應減少攝取精製糖、含糖飲品、白飯、白方包等食物,改選全穀類、根莖類與豆類等低升糖指數食材。每餐需搭配足量蛋白質與健康油脂,以維持血糖平穩,避免劇烈波動。
4.修復線粒體功能與降低氧化壓力
建議多攝取漿果、深綠色蔬菜及堅果等抗氧化蔬果,並維持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可適度採用間歇性斷食與攝取充分水分,有助於提升代謝彈性。
5.監測代謝健康指標
定期檢測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HOMA-IR胰島素阻抗指數、三酸甘油脂、肝功能及hs-CRP等發炎指標,有助提早發現胰島素阻抗與代謝失衡問題。
劉博仁醫生表示,腦霧不僅是心理疲勞的表現,更是細胞能量代謝失調的警號。當過量攝入精製油脂與糖分,線粒體就無法有效產生潔淨能量。相反地,若能選用穩定不易氧化的優質油脂,配合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大腦便能自然恢復清晰與活力。
資料來源: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
延伸閱讀:健康食油不只橄欖油!6類植物油營養功效大比拼 哪種護心血管抗發炎更可煎炒?
---
相關文章:
50歲男常用1類油竟養出肝癌 醫生揭6大慳錢習慣易致癌 這食物一定不可隔夜
長期吃牛油恐早死?哈佛研究揭改吃3種植物油 死亡風險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