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患腎病併發高磷血症 因愛吃1種「健康」麵包惹禍 醫生拆解原因

更新時間:15:05 2025-10-17 HKT
發佈時間:15:05 2025-10-17 HKT

一名患有慢性腎臟病的女子,為了控制病情而每早食用1種「健康」麵包作早餐,惟三個月後她的血磷濃度卻嚴重超標,並被確診為高磷血症。究竟是甚麼食物對她的健康造成影響?

女子患腎病併發高磷血症 因愛吃1種「健康」麵包惹禍

腎臟科醫生林軒任在網站撰文指出,該名52歲女子患有慢性腎臟病第四期,並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病史。醫生曾叮嚀她必須嚴格控制三餐飲食中的磷、鉀與蛋白質攝取,且需規律服用磷酸鹽結合劑。然而,她最近一次抽血檢查卻顯示,血磷濃度從原本的4.5mg/dL上升到6.2mg/dL,確診高磷血症(正常範圍是2.5-4.5)。與此同時,她也出現皮膚搔癢與持續疲倦等症狀,推測與血磷過高有關。

腎病/慢性腎衰竭症狀

 

醫生表示,對同時罹患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慢性腎病患者來說,高磷血症帶來的風險更為嚴峻。經進一步詢問其近期飲食狀況,才發現的健康問題可能源於全麥方包。該女子表示,一向偏愛方便準備的食品,近期聽聞全麥食品較為健康,因此連續三個月幾乎每天早餐皆食用2片全麥方包,有時還會塗抹果醬或牛油,卻未意識到,全麥方包正是導致她血磷值急速攀升的主要因素。

為何全麥方包會增高磷血症的風險?

林軒任醫生表示,全麥方包是以全麥麵粉製成,由於保留了小麥麩皮和胚芽,確實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和礦物質,但也意味著其磷含量相對較高。每100克的全麥麵粉中含有約200至300毫克的天然磷,單看全麥方包的磷含似乎不高,但關鍵在於總攝取量。若未同步控制其他高磷食物的攝入,血液中的磷便會逐漸累積。常見的高磷食物,例如牛油每100克約含20至30毫克的磷,牛奶則為每100毫升含90至100毫克,這些都可能是增加磷攝取的隱形來源。

此外,加上市售方包常添加磷酸鹽作為膨鬆劑或防腐劑,又增添了磷含量,其吸收率高達90%以上,遠超過天然食物中磷的吸收率,僅約50至70%。然而,它在食品成分標示中常以「磷酸鈉」、「焦磷酸鈉」等化學名稱呈現,若患者對這些名稱不熟悉,便容易忽略其存在。相較之下,白方包的磷含量相對較低,且通常較少使用磷酸鹽類添加劑。

對一般健康人群而言,腎臟能夠有效調節血磷濃度,將多餘的磷排出體外,因此影響不大;但慢性腎臟病患者因腎功能下降,特別是進入第三期以後,每日總磷攝取量建議需控制在800至1000毫克以內,否則極易增加發生高磷血症的風險。倘若已是需要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由於腎臟排磷能力幾乎完全喪失,則必須進行更嚴格的管控。若未經專業營養師的個別指導,患者很可能在無意中選擇了不合適的食物,從而加劇高磷血症的風險。

甚麼人需避免進食全麥方包?

林醫生表示,該女子在接受建議後,已停止食用全麥方包,改以磷含量較低的白方包作為早餐選擇,並開始學習查閱食品成分標籤,以避免攝入含有磷酸鹽添加劑的產品。她還減少乳製品和加工食品的攝取,早餐搭配蘋果等低鉀水果,或塗抹少量低糖含量的果醬,兼為她調整磷酸鹽結合劑的劑量。兩個月後,其血磷濃度成功下降至4.0 mg/dL,皮膚搔癢與持續疲倦的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

雖然全麥方包對健康人來說或許是較佳的飲食選擇,但以下3類疾病患者並不適合食用全麥方包:

  • 慢性腎臟病患者
  • 麩質不耐症(如乳糜瀉)患者,應改選無麩質產品。
  • 高鉀血症患者,因全麥方包的鉀含量相對較高,同樣不建議食用。

林醫生提醒,切勿認為普遍認定的「健康食物」就一定適合自己。對腎功能不佳的患者而言,選錯食物可能帶來健康風險。謹記查看標籤、問清楚、再進食,才是真正保護自身健康的做法。

甚麼是高磷血症?有何症狀?

林醫生指出,高磷血症是慢性腎臟病患常見的併發症,其症狀包含皮膚搔癢、疲倦、肌肉痙攣等,不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過高的血磷濃度還會干擾體內鈣質代謝,導致副甲狀腺激素過度分泌,進一步引發腎性骨病變或骨質疏鬆問題,甚至會增加血管鈣化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3招有助控制血磷 忌吃6大食物

慢性腎臟病患者要如何有效控制血磷?林醫生列出以下3大原則,供大家參考:

1.避免高磷食物

全麥方包、乳製品(牛奶、乳酪)、堅果、豆類、朱古力與各類加工食品,均屬於高磷來源,應盡量減少攝取。選購麵包、穀物或點心時,也需仔細留意成分標示中是否含有磷酸鹽類添加劑,例如「磷酸鈉」、「焦磷酸鈉」或「三聚磷酸鈉」等。

2.隨餐服用磷酸鹽結合劑

依照醫師指示,在用餐時服用磷酸鹽結合劑,例如磷酸鹽結合劑或碳酸鈣,可有效減少腸道對食物中磷分的吸收。

3.每月監測血磷濃度

血磷濃度應維持在2.5至4.5 mg/dL的理想範圍內,建議每月進行一次檢測,以確認飲食控制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同時也應注意攝取足夠的熱量與各類營養素,避免因過度限制飲食而導致營養不良。

腎病/腎衰竭初期症狀 留意小便變化

據醫管局資料指,初期的腎病及慢性腎衰竭徵狀並不明顯,較常出現的症狀如下:

  1. 小便帶血 / 茶色尿(血尿)
  2. 小便帶泡沫(蛋白尿)
  3. 小便混濁(尿感染)
  4. 小便赤痛、頻密
  5. 小便感困難、不暢順
  6. 小便排出小沙石
  7. 多尿、尿量減少、夜尿
  8. 腰腹疼痛
  9. 足踝或眼皮浮腫
  10. 血壓高

腎衰竭4大高危人士 嚴重恐洗腎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當腎臟功能因某些原因長期受到嚴重傷害,其排泄體內新陳代謝廢物的功能受損,身體內的廢物會累積,且引發多種身體功能的問題,引發慢性腎衰竭。

當到達末期腎功能衰竭階段,病人須透過透析(洗腎)或腎臟移植,才得以維持生命。當中,患有下列疾病的病人有較高風險患上慢性腎衰竭:

  1. 糖尿病
  2. 腎小球腎炎,包括紅斑狼瘡腎炎
  3. 高血壓
  4. 先天性腎病及有腎病家族病歷

資料來源:腎臟科醫生林軒任醫管局 

延伸閱讀:吃甚麼防腎病免洗腎?專家推介10大護腎食物 1種水果更防癌/降膽固醇

---

相關文章:

本港80萬人患腎病 醫生教煮2款護腎湯 改善腎功能免洗腎

專家教1分鐘護腎按摩術 預防腎衰竭/降血壓 腰圍4天瘦2cm!

醫生列10大傷腎食物 燕麥片也上榜!頭3位港人最愛吃 第1位不鹹也傷腎

中醫師靠飲湯逆轉腎病 公開護腎湯水食譜排毒 每周飲1次就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