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水腫不止影響外觀 恐易患心臟病/腎病/肝病 營養師公開一日餐單去水腫

更新時間:16:32 2025-10-19 HKT
發佈時間:16:32 2025-10-19 HKT

腿部常常腫脹、走路容易痠痛不只是循環差、沒運動,背後更可能藏著身體失衡的根源,有營養師列出8種常見水腫類型,並奉上飲食應對方式。

經常水腫不止影響外觀 恐易患心臟病/腎病/肝病

營養師高敏敏在其Facebook專頁撰文指,水腫不是由單一原因造成,不同的水腫類型代表著不同的身體警訊。她列出8種常見水腫類型,大家可參考一下:

8種常見水腫類型:

1. 週期型水腫

  • 原因:荷爾蒙變化或生活作息不規律,經期前後、熬夜常見。
  • 症狀:全身腫脹、沉重感明顯。

2. 心臟型水腫

  • 原因:心臟無力、血液回流不佳,水分容易滯留在下半身。
  • 症狀:雙腳浮腫、晚上更明顯。

3. 肝臟型水腫

  • 原因: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合成不足。
  • 症狀:腹水、腳踝腫脹常見,易伴隨疲倦、黃疸等症狀。

4. 血管型水腫

  • 急性:下肢突然紅腫、疼痛(如血栓)。
  • 慢性:靜脈曲張、皮膚暗沉。
  • 症狀:長期血液循環不良要小心皮膚潰瘍。

5. 淋巴型水腫

  • 原因:手術後、腫瘤壓迫或先天性異常,常見於單側肢體,腫脹偏硬、不易消退。
  • 症狀:伴隨消化慢、免疫力下降。

6. 甲狀腺型水腫

  • 原因:甲狀腺功能低下造成黏液性水腫。
  • 症狀:常見於臉部、眼皮、小腿前側。腫脹較硬、有不明顯疼痛。

7. 腎臟型水腫

  • 原因:腎功能異常導致尿蛋白流失(蛋白尿)、水分與鈉排泄出問題。
  • 症狀:腫在眼皮、臉部、下肢,早晨特別明顯。

8. 脂肪型水腫

  • 原因:女性常見,脂肪細胞異常堆積導致下肢腫脹、痠痛及壓痛感。
  • 症狀:易與單純肥胖混淆。

1日3餐去水腫餐單

水腫問題不只是「少鹽少水」就能解決,更要吃能幫助代謝、穩定體液平衡的營養素,關鍵營養素包含:鉀、維他命B6、優質蛋白、非精緻澱粉和好脂肪。高敏敏指,從早到晚這樣吃可啟動代謝、排鈉排水和穩定血糖,以下是去水腫高敏敏的餐單:

早餐|高鉀蔬果+膳食纖維=幫助利尿代謝

  • 例子:香蕉、奇異果、菠菜。
  • 好處:能穩定血糖、促進循環與代謝。
  • 注意事項:「腎臟型水腫」需限制鉀攝取,請依醫生建議。

午餐|優質蛋白+少鹽飲食=減輕水腫

  • 例子:魚肉、雞胸肉、黃豆製品。
  • 好處:可穩定血壓、維持循環順暢。
  • 注意事項:「肝臟型水腫」要注意總蛋白攝取不足,「腎臟型」則需避免高蛋白過量。

晚餐|低鈉飲食+維他命B6=幫助排水

  • 例子:蛋、堅果、深綠蔬菜。
  • 好處:能幫助神經傳導、促進利尿。
  • 注意事項:「心臟型水腫」建議控制水分總攝取量。

水腫不只是外觀問題,而是身體給你的健康警訊!若持續出現單側腫脹、泡泡尿、呼吸不順或全身浮腫,請及早就醫檢查心臟、肝臟和腎臟等功能。

資料來源:營養師高敏敏

延伸閱讀:專家嚴選10大最強通血管食物 護心血管降血壓防中風 牛油果/洋蔥不入三甲?

---

相關文章:

血管老化恐致心肌梗塞 醫生教按臉部1位置 血管回春30年

血管健康|87歲醫生沒中風高血壓 常吃7類食物 強化血管健步如飛

40歲後血管老化易中風/腦退化 喝1款茶逆轉血管年齡 醫生教自測血管健康

行路暗藏中風危機?10種步姿屬塞血管警號 易氣喘/常腳麻代表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