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樺加沙|打風後易染1類傳染病 可致腦膜炎致死率達50% 一文看清症狀/預防方法
發佈時間:16:28 2025-09-24 HKT

【颱風樺加沙】打風不宜出門,除了容易意外受傷,原來也會增加感染傳染病的風險。本港衞生防護中心昨日(23日)提醒,在颱風或惡劣天氣後易染1類傳染病,可致腦膜炎、肺炎等嚴重併發症,致死率更高達50%,呼籲市民做好預防措施。
颱風樺加沙|打風後易染1類傳染病 可致腦膜炎致死率達50%
本港衞生防護中心昨日(9月23日)發公告,呼籲市民在惡劣天氣下提高警覺,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預防感染類鼻疽(Melioidosis),並特別提醒高風險群組,包括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在颱風或暴雨後應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減低感染風險。
颱風樺加沙|甚麼是類鼻疽?傳播途徑是甚麼?
中心指,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類鼻疽伯克氏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損傷/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長期病患者及免疫力弱人士有較大機會受感染。
根據海外文獻和本地數據,在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
衞生防護中心指,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本港每年亦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2024年共錄得23宗類鼻疽個案;今年截至9月18日,則錄得10宗類鼻疽個案,當中兩宗於今個月新增。中心正調查個案的感染源頭和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颱風樺加沙|感染類鼻疽會出現甚麼病徵或併發症?潛伏期多久?
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潛伏期通常為1至4周,但可以介乎1天至數年。
颱風樺加沙|類鼻疽類鼻疽後的症狀:
- 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腦炎、敗血症或長期化膿性感染。
- 視乎感染的部位,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中心呼籲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以接受適切的醫學診斷和治療。
颱風樺加沙|如何治理或預防類鼻疽感染?
至於治療方面,類鼻疽可以用抗生素治療,而一些慢性感染可能需要較長期的治理。類鼻疽的整體死亡率約為20%-50%。惟現時沒有針對類鼻疽的預防疫苗,衞生防護中心建議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
-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高風險人士可以考慮另外佩戴外科口罩。
-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 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 外遊人士可透過戶外水上活動受到感染。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 在可行的情況下,在颱風和暴風雨期間應留在室內,避免前往可能發生水浸的地區,也不要涉水或接觸泥水和泥土。 此外,高風險人士應避免使用雨水渠道附近的道路,以免接觸可能由污水產生的氣溶膠。
延伸閱讀:基孔肯雅熱症狀與登革熱相近 或現關節痛/發燒/出疹
---
相關文章:
颱風樺加沙|打風必食即食麵 營養師教4招健康煮麵 必做1步驟去油!
颱風樺加沙|打風不一定買杯麵 40種食物耐放又有營養 保存期最長達3年
消委會拆解兒童疫苗7大迷思 3種情況不宜接種 針後出現甚麼症狀需求醫?
1種神秘病毒被韓列為一級傳染病 致死率高達75%無藥可治 4招減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