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揭常吃2種油 恐致超惡乳癌難根治 癌症復發率高3倍

更新時間:18:45 2025-09-17 HKT
發佈時間:18:45 2025-09-17 HKT

乳癌是女性致命率第3高的癌症,有醫生引述研究指出,日常若過量攝取Omega-6不但影響健康,更可能會增加患「最惡乳癌」的風險,當中有2種食油富含Omega-6,日常應避免過量進食。

醫生揭常吃2種油 恐致超惡乳癌難根治

腎臟科醫生江守山在Facebook專頁發文指,日常飲食可從堅果和蛋等健康來源攝取Omega-6脂肪酸,但過量攝取有益物質也可能引發健康問題。他引述一項於今年3月刊登在《Science》期刊的研究指,Omega-6是西方飲食中最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並被認為與發炎和癌症的發生有關。

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餵食實驗室小鼠大量亞油酸,並利用多種乳癌細胞系和患者來源的異種移植腫瘤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 Omega-6能夠活化複合體(mTORC1),但僅在「最惡乳癌」三陰性乳癌模型中有效,三陰性乳癌是當前缺乏標靶治療、最具侵襲性的乳癌亞型。
  • 與荷爾蒙受體陽性腫瘤相比,三陰性乳癌中的脂質伴侶蛋白,即是脂肪酸結合蛋白5(FABP5)的水平明顯較高,且脂肪酸結合蛋白5直接與該複合體相互作用,調控複合體的形成、底物結合及亞細胞定位。
  • 透過餵食動物富含紅花油的飲食,發現可促進三陰性乳癌腫瘤生長,也證實這種脂肪酸結合蛋白5相關訊號通路在體內的重要性。

哪些Omega-6油類應盡量少吃?

江醫生表示,Omega-6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從飲食中攝取。然而,當攝取過量時,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自1950年代起,由於炸物與加工食品中普遍使用以下2大油類,且容易攝取量已遠超過實際所需:

  • 大豆油
  • 葵花籽油

此外,上述研究人員推測,自二戰以來癌症發生率的大幅上升,可能與加工食品中過量攝取Omega-6脂肪酸有關,而如今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這項研究,正朝著證實這一懷疑邁出重要一步。

1年逾5000港人患乳癌 三陰性乳癌為何難治?

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乳癌是本港第2大癌症,在2022年有5208宗新症;亦是女性致命率第3高的癌症,在2022年有792宗女性死亡個案。當乳腺細胞失控分裂和生長,就會形成腫瘤,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乳房內的惡性腫瘤就是乳癌。

至於甚麼是「三陰性乳癌」?本港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趙頴欣曾在《星島頭條》撰文指,「三陰性乳癌」是一種高侵略性的癌症,佔所有乳癌病例大約10%,因此亦有「最惡乳癌」之稱。三陰性乳癌病人主要缺乏了3種受體,包括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

她指出,三陰性乳癌又急又猛,相當難治,以前只能用化療處理,還往往出現一、二線治療後就無有效藥可用的情況。更可怕的是,大概42%的患者在診斷後的3年內復發;在5年內出現早期遠端器官轉移復發風險,也要比非三陰性乳癌的病人高出接近3倍。

乳癌有哪些徵兆?

 

 

乳癌7大症狀:

  • 乳房:出現任何體積的硬塊、形狀或大小有所改變、皮膚出現點狀凹陷,以及出現靜脈擴張或呈橙皮紋變化
  • 乳頭:自動流出分泌物、出血或凹陷
  • 腋下:腫脹或淋巴結脹大

患乳癌的高危族群:

  • 性別:乳癌患者主要是女性,但男性也有機會患乳癌
  •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患乳癌機會更高
  • 遺傳:母親、姊妹及直系親屬患過此病的人士,發病的機會較高,研究資料顯示約5-10%的乳癌個案可能與遺傳有關
  • 經期:12歲以前初經以及55歲以後停經者
  • 飲食:長期進食高動物脂肪食物
  • 生活:吸煙、嗜酒、缺乏運動
  • 生育:從沒有生育過或35歲以後首次生育
  • 藥物:長期服用避孕藥或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5年以上者
  • 個人腫瘤病歷:曾經罹患某些種類癌症,如霍傑金氏淋巴瘤、肺腺癌、腸癌,或兒童時期曾經患癌者,患乳癌風險較高。

醫管局亦提醒,一般婦女在月經前常會感到明顯的乳房脹痛或摸到硬塊,這是由於周期性賀爾蒙分泌的轉變,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必過分擔心。如懷疑乳房有腫塊,應找醫生檢查,確定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而大部分乳房腫塊屬於良性,或為水瘤或良性纖維瘤,對身體無害。

資料來源:腎臟科醫生江守山《Science》醫管局

延伸閱讀:本港乳癌年增5500宗新症 營養師推介12種食物防乳癌 多吃1種患癌風險降20%

---

相關文章:

防癌食物|每年近1000萬人死於癌症 醫生推介防癌必吃3大食物 這種油降68%乳癌風險

醫生揭乳癌5大先兆 逾15%早期患者乳房沒硬塊 2部位腫脹恐中招!

4種食油恐致超惡乳癌 削治療效果惡化快 營養師教4招防癌降風險

19歲女乳房不痛不癢驚患乳癌 醫生揭4大高危因素 常喝1種茶易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