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便秘恐致腎衰竭 醫生警告腎功能或全喪失 推薦每早必喝「3合1」飲品通便
發佈時間:12:05 2025-08-20 HKT

便秘看似小毛病,原來有機會恐致腎衰竭。有醫生指,身體長期便祕,腎衰竭風險最高恐增51%,嚴重者甚至恐完全喪失腎功能,到底日常應如何預防或改善便秘?
長期便秘恐致腎衰竭 腎功能或全喪失
腎臟專科醫生洪永祥在Facebook專頁發文指,近年來多項醫學研究揭示,慢性便祕與腎臟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據美國退伍軍人健康資料庫的研究指出,長期便祕者患慢性腎病的風險提高了13%至51%。研究團隊分析美國350萬名退伍軍人的醫療紀錄,剛開始,這些人的腎功能都很正常。研究人員從2004年追蹤至2013年,結果發現,便秘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腎衰竭機率都比沒有便秘者來得高,便秘較嚴重的人,風險更高。
為何便秘易傷腎?
洪永祥醫生指,便秘對腎臟的傷害可分為直接與間接性傷害,但臨床上大部分的便秘都是一個長期且間接的傷害。
1. 直接傷腎
因便秘在體內累積的糞便,有機會向外壓迫輸尿管或膀胱,造成腎後性阻塞,導致雙側或單側輸尿管擴張, 進而產生水腎與急性腎損傷。這類情況雖罕見,但臨床上已多次被報道,治療上只要移除糞塊後腎功能就能恢復。
2. 間接傷腎
- 腸道毒素累積與腎毒性:當便祕導致糞便滯留腸道過久時,蛋白質發酵產生的毒素如吲哚硫酸(IS)、對甲酚硫酸(PCS)、 等「尿毒素」就會被大量吸收進血液,進而增加腎臟的排毒負擔。這些物質會活化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反應造成腎小球損傷、纖維化提升慢性腎病的進展速度
- 腸腎軸失衡造成發炎:「腸腎軸」是醫學界近年提出的概念,指出腸道菌會影響腎臟健康。便祕會導致腸道好菌減少、壞菌增多,促使發炎性腸菌產生更多尿毒素,並引發「腸漏症」,讓細菌內毒素進入血液,間接攻擊腎臟。
- 脫水與電解質紊亂:便祕患者若水分攝取不足或依賴刺激性瀉藥,容易導致脫水。脫水會降低腎血流灌注,引發缺血性腎損傷,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症影響腎小管功能,會導致代謝負擔上升。
- 瀉藥濫用造成腎毒性:許多刺激性瀉藥(如番瀉葉)會造成腸神經退化與電解質水分異常,長期使用這些藥物往往會造成生理與心理依賴,反而增加腎毒性風險。
- 用力排便引發血壓劇變:便祕者在排便時常用力過度,會瞬間提高腹壓與血壓。這對已有高血壓、腎病、糖尿病病史者而言,容易引發腎絲球毛細血管破裂小動脈硬化進展腎臟微循環損傷。
如何改善便秘免傷腎?
洪永祥醫生列出5個可以解決便祕的方法,大家不妨參考:
改善便秘|1. 補充水分
很多病人的糞便又乾又硬,往往就是缺水或缺油,身體缺水時大腸會大量的吸收腸道糞便的水分,若大便像羊大便一樣一粒粒非常乾燥難排,很多只要補充足夠水分(體重3%至4%的水分),幾乎都可解決。
改善便秘|喝冰橄欖油黑咖啡
若補充水分後大便還是偏硬且難排,一個非常多有效的超強方法,早上起床喝一杯冰的橄欖油加黑咖啡,這方法快速安全又有效,橄欖油可潤腸利便、咖啡因刺激腸道平滑肌可促進腸蠕動,很多人一喝咖啡就有便意、冰水又刺激自律神經排便,冰橄欖油咖啡三個利便因子全到齊,一喝很快就有上廁所感覺,很多網友都形容說是超級排便神器。
改善便秘|補充膳食纖維
若你的大便是黏答答不成形,上完廁所大便黏滿肛門要擦很久,就是嚴重缺乏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如燕麥和奇亞籽)能吸水膨脹,軟化糞便。非水溶性纖維(如糙米、芹菜和紅蘿蔔)則促進腸壁蠕動與增加糞便體積。腎友每天補足25-35公克膳食纖維。
改善便秘|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有助腸道菌相平衡,促進蠕動。天然來源包括乳酪、泡菜和味噌等發酵食品。但這些食物都是高磷鉀高蛋白食物,適合一般民眾。腎有問題的需要限磷鉀、限蛋白建議可補充專用的低磷鉀益生菌。
改善便秘|運動與按摩肚皮
可以用聽診器聽一下你的肚皮,若你的腸子脹氣敲起來像是打鼓,幾乎沒有蠕動的聲音,一定要開始運動,只要每天做有氧運動30分鐘就可促進腸蠕動。若長輩因為四肢因病或臥床無法運動建議可以每天2-3次,每次5分鐘,先熱敷後順時鐘按摩肚皮。
延伸閱讀:常便秘患大腸癌率高1.5倍 醫生推介4大食物通便防癌 1水果如天然瀉藥
---
相關文章:
40歲後如廁應做1事防大腸癌 專家揭用錯4大廁所設備 恐錯過治療時機
清宿便可變瘦變靚?醫生破解3大排便迷思 推介5招清腸排毒/瘦肚腩
長期便秘恐變蠢!研究揭每3天排便1次 大腦恐老化3歲 記憶力轉差風險增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