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變差恐患糖尿病?專家教自測糖上癮12大警號 易倦也高危!
發佈時間:11:13 2025-08-09 HKT

【糖尿病先兆】記憶變差可能是吃太多糖?有專家指出,經常攝取糖分會容易糖上癮,若身體出現12種症狀,可能是身體提醒已攝取過多糖分,甚至有患上糖尿病的風險,當中容易疲倦也高危。
糖尿病先兆|專家教自測糖上癮12大警號 易倦也高危
根據《Everyday Health》報道,現行食品標籤上的糖分名稱花多眼亂,造成難以精確掌握實際攝取的添加糖含量。因此,即使努力選擇健康食品,仍可能不知不覺攝入過多糖分,進而引發多重健康隱患,包括增患糖尿病的風險。當日常飲食中蔬果攝取不足,且缺乏瘦肉蛋白質、健康油脂與未精製碳水化合物的均衡搭配時,添加糖分就會佔據飲食的一大部分,導致缺乏維他命、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註冊營養師Jessica Cording特別指出,過量攝取添加糖將全面影響人體精力、情緒、體重及疾病發現,長期更可能大幅提升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抑鬱症等多種慢性病的發生率。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攝取過多糖分,預防患上糖尿病?報道綜合多位營養師和專家的意見,當出現以下12大跡象,恐代表糖分攝取過量,甚至可能已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先兆|自測糖上癮12大警號:
1.飢餓感與體重增加
若透過添加糖攝取過多熱量,食慾異常增加將是最初徵兆,這類精製糖分雖能短暫滿足味覺享受,卻無法產生實質飽足感。加工零食與甜點普遍缺乏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及健康脂肪,導致攝入的糖分被迅速代謝後,反而觸發更強烈的飢餓感,甚至引發不自覺的強迫性進食行為。
有研究發現,含糖飲品確實會顯著提升成人與兒童體重增加風險,但其作用機制遠比單純的熱量累積更為複雜。人體腸道內由超過100兆個微生物構成的微生態系統,實際肩負著調節代謝防禦機能的重要角色。健康的腸道菌相不僅能精準調控血糖與胰島素平衡,更深度參與脂質代謝與膽固醇調節過程。然而,添加糖的過量攝取會嚴重破壞此生態系統。
當腸道益生菌數量減少而有害菌過度增殖時,將引發嚴重的菌群失調現象,進而全面影響人體的代謝機能處理脂質與膽固醇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糖分攝取會直接抑制瘦素在內的脂肪激素,從而擾亂新陳代謝,導致攝取越多糖分就越感到飢餓的惡性循環。
2.易發脾氣
若經常感到情緒不穩、煩躁易怒,除了壓力因素外,有研究顯示,攝取過多添加糖會加劇身體發炎反應,惡化情緒狀態,甚至誘發抑鬱症狀。這是由於高糖分且缺乏蛋白質與脂肪的飲食會使血糖急速攀升,但當身體急於代謝這些糖分時,能量水平會驟降,導致疲倦感與煩躁情緒。
此外,當大量攝取添加糖造成胰島素濃度飆升後,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會隨之降低,腦部的血糖水平也會下降,而大腦運作極度依賴穩定的血糖濃度來維持正常功能。
建議應特別留意情緒變化的時間模式,例如在進食零食1小時後或每天固定時段出現煩躁,很可能就是糖分攝取過量的警號。若發現這種情況頻繁發生,應檢視日常飲食內容。
3.疲勞與能量不足
糖分雖能快速提供能量,但無論攝取多少,約30分鐘後就會再次感到飢餓、能量不足並渴望補充。此外,血糖和胰島素劇烈波動會導致能量水平急遽下降,進而影響整體精神狀態。
4.覺得食物不夠甜
當發現食物不如以往那麼甜,或需要額外加糖才能提升風味,例如要在麥片裡加紅糖,或者嘗試從調味乳酪改吃原味乳酪時,味覺差異非常明顯。這是由於長期高糖飲食會讓大腦習慣極高甜度閾值,當適應這種甜度後,對較清淡的食物就難以產生滿足感,因為大腦已預期更高的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若以人工甜味劑替代糖分也需謹慎考量,大部分人工甜味劑的甜度遠高於真實糖分,這會誤導大腦預期超常的甜度水平,反而可能加劇對糖分的整體渴望。
5.渴望進食高糖食物
糖分會刺激大腦的愉悅中樞,即是稱為中腦皮質邊緣多巴胺系統,引發所謂的「快樂荷爾蒙」多巴胺分泌,影響對糖分的渴望程度。有研究指出,攝取糖分會提升多巴胺濃度,而多巴胺的上升會增強對糖分的渴望,形成惡性循環。
建議透過定時攝取由天然完整食物組成的小份量正餐與零食,能有效規律飲食,並改善這種高糖食物成癮現象。
6.高血壓
有研究發現,含糖飲品的攝取與高血壓發生率相關。雖然目前尚未清楚糖分與高血壓的直接因果關係,但科學家已確認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內皮細胞,使膽固醇等脂質更容易黏附於血管壁,可導致血管硬化,而血管硬化正是血壓升高的關鍵因素。
7.暗瘡與皺紋
有研究發現,胰島素阻抗與暗瘡發生風險增加有關,而高糖飲食正是導致胰島素阻抗的風險因子之一。胰島素阻抗是指肝臟、肌肉和脂肪細胞對調節血糖的胰島素反應異常。此外,隨著年齡增長,當體內糖分過剩時,會產生糖化終產物,這些物質經研究證實會促進皮膚老化現象。
8.關節疼痛
若察覺關節出現疼痛,不僅是年齡因素,而是攝取過量糖分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進而導致關節不適。不過,關節疼痛的潛在成因有很多,僅靠減少糖分攝取來改善飲食,未必能完全解決問題。
9.睡眠障礙
由於人體睡眠周期與睡眠質素除受光線和室溫調節外,血糖控制亦是關鍵因素。長期過量攝取添加糖分,會干擾睡眠週期並降低睡眠品質。有研究顯示,攝取較多添加糖與睡眠品質下降存在顯著關聯。
10.消化系統問題
腹痛、痙攣、腹瀉等症狀可能有多種成因,而過量攝取糖分作為已知的腸道刺激物,是潛在誘因之一。對於患有腸易激綜合症、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慢性疾病,或是曾接受胃部手術的患者,糖分更可能加劇腸胃不適症狀。此外,若高糖食物取代富含纖維的水果、蔬菜和全穀類,也可能引發便秘問題。
11.腦霧現象
雖然葡萄糖是大腦主要能量來源,但過量會導致高血糖,引發腦部炎症反應並對認知功能與情緒產生負面影響。有研究顯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資訊處理速度、記憶力、注意力等認知功能障礙。還有研究指出,即使非糖尿病患者,添加糖攝取仍與認知功能受損風險增加有關。
12.蛀牙
口腔中的細菌會以單醣為養分繁殖,因此若發現蛀牙增加或診斷出牙周病,可能與過量添加糖攝取有關。建議可透過飲用無糖咖啡與茶、攝取高纖蔬果及咀嚼無糖香口膠來預防蛀牙。雖然減少糖分攝取是根本之道,但若食用高糖食物後,可立即漱口或搭配後蘿蔔、牛奶等具有牙齒保護作用的食物,有助形成保護層減少糖分對牙齒的侵蝕。
全港糖尿病患者逾70萬人 留意8大初期症狀
據本港醫管局的數據顯示,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約10%,即每10名港人便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更有年輕化趨勢,年齡35歲以下人士有2%發病。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如空腹血糖大過或等於7 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高於11.1 mmol/L的人士,則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空腹的定義為禁食8小時以上。當中,糖尿病主要可分兩大類型,並會出現以下常見症狀:
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
- 病因: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遭受破壞,不能製造胰島素。
- 原因: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出現毛病或環境因素有關。
第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
- 病因:最常見的類型,體內的胰島素分泌正常或相對些微減少,但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病因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
- 原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體形肥胖或缺乏運動有關。
糖尿病者初期常見徵狀
- 經常口渴
- 小便頻密
- 感到飢餓
- 體重下降
- 容易疲倦
- 視力模糊
- 傷口不易癒合
-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小心2大糖尿病併發症 嚴重恐中風/截肢
據醫管局資料,糖尿病有機會引起急性或慢性併發症,嚴重者有機會導致截肢或致命風險:
1. 慢性併發症
若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血管和神經系統容易受到損壞,令身體器官長期受損,甚至喪失功能,有致命風險:
- 腦:腦血管病如中風等
- 眼睛: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
- 心臟及血管:冠心病、心臟衰竭、高血壓
- 腎臟 :蛋白尿、感染、腎功能衰竭
- 足部: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潰瘍、感染。如下肢潰瘍感染長期不癒者,可能需要截除下肢
2. 急性併發症
急性血糖過低 (血糖少於3.9mmoil/L):
- 患者可能出現會出心跳加速、嚴重饑餓、頭暈、眼花、震顫、發抖、冒冷汗、嘴唇、舌頭或手指有麻痺感覺,昏昏欲睡、甚至神智不清
- 若患者清醒,可服用15克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方糖/果汁糖3粒、3茶匙砂糖、普通汽水或果汁半杯,徵狀改善後加麵包1小片或餅乾3-4塊
急性血糖過高 (血糖等於或超過15mmoil/L):
- 患者可能會呼吸快而深、有噁心、嘔吐、劇渴現象、並引致神智不清或昏迷情況
- 此時患者應盡快送院醫治
資料來源:《Everyday Health》、衞生署、醫管局
延伸閱讀:全港逾70萬人患糖尿病 患者常小便口渴易缺水 推介6大食物補水穩血糖
---
相關文章:
吃薯仔易致糖尿病?研究揭1種煮法增27%患病風險 怎樣煮較健康?
運動後可放肆喝汽水?研究揭仍增22%糖尿病風險 10問題自測身體糖上癮危機
糖尿病先兆|半夜常餓醒恐患糖尿病?自測高血糖5大晚間症狀 必學1種飲食法控血糖
逾70萬港人患糖尿病 醫生推介11種食物穩血糖 每日喝這種茶患病風險降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