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後9成人會患牙周病 牙醫警告恐細菌入血手尾長 如何正確刷牙預防?

更新時間:15:21 2025-07-17 HKT
發佈時間:15:21 2025-07-17 HKT

患牙周病也恐致嚴重疾病?有牙醫指,30歲以後牙周病的發病率近90%,情況相當普遍。不過更令人關注的是,牙周病細菌不只影響口牙齒衛生,更會導致細菌入血,引發更嚴重的健康危機。要預防牙周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刷牙才有效?

30歲以上牙周病發病率近9成 恐細菌入血手尾長

根據日媒《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報道,日本牙科醫生小川朗子指出,即使是從未蛀過牙的人,30歲以後牙周病的發病率也高達80-90%。當細菌於卡在牙齒之間的食物殘渣上生長,就會形成稱為牙菌膜。牙周病的成因是牙菌膜滲入牙周袋並引起發炎。但就算每天認真刷牙,亦很難完全清除積聚在臼齒後面牙周袋中的牙菌膜。

小川醫生指,牙周袋是牙齒和牙齦之間的溝。牙齒健康的人,牙周袋緊密,深度約1-3mm;如果深度超過3mm,並且出現牙齦腫脹或出血,可能是牙周病發展的徵兆。可怕的是,牙周病細菌毒性很強,如果不及時治療,不只會溶解支撐牙齒的牙槽骨,最終導致牙齒脫落,更會入血影響全身,引發與牙齒無關的嚴重疾病。

牙周病可導致甚麼嚴重疾病?

 

牙周病細菌可引致哪些疾病?

  • 糖尿病:牙周病細菌造成感染,會導致細胞因子(免疫系統細胞分泌的蛋白質)過度產生,繼而影響胰島素細胞及導致糖尿病。
  • 心血管疾病:進入微絲血管的牙周病細菌,會隨著血液在全身循環,更可能附著在動脈壁上,促進動脈硬化。美國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牙周病患者患心絞痛等疾病的風險是健康者的3倍。
  • 孕婦早產:牙周病可導致孕婦患上骨質疏鬆症,以及增加嬰兒早產和低出生體重的風險。細胞因子水平高的孕婦,其胎兒體重比平均值低約20%。另外,有數據顯示,曾出現牙齦出血等牙周病症狀的孕婦,發生早產徵兆的比例高於沒有症狀的孕婦。

預防牙周病|正確刷牙4步驟 只用牙刷不足夠

小川朗子醫生表示,預防牙周病的關鍵不只是刷牙,還要正確使用牙縫刷和牙線。雖然牙縫刷和牙線看似功能相同,但實際上有著微妙的差別:前者用於清除牙齒間牙齦側堆積的食物殘渣,後者則用於清除牙齒側面的污垢。她講解正確刷牙4步驟:

第1步:牙縫刷

刷牙前使用牙縫刷,清除卡在牙齒間牙齦側的食物殘渣和牙菌膜,特別是後排牙,牙膏成分更容易滲透,提高清潔效率,還能按摩牙齦。但要留意,牙縫刷可能會擴大牙齒間的縫隙,因此要選擇適合個人牙齒大小的牙縫刷,並集中用於後牙。

第2步:刷牙

在牙齒乾燥時先將牙膏塗抹在牙齒上,可以更有效地去除牙齒上的污漬。不要忘記刷舌頭,舌頭上有一層白色的「舌苔」,是由細菌、食物、飲品、藥物等構成的污垢。刷牙結束前,最好從舌頭後向前刷,刮掉舌頭上的污垢。

第3步:牙線

刷牙後,用牙線清除牙縫間的污垢。

第4步:漱口水

最後用漱口水漱口,能有效預防口臭。

小川醫生指,食物殘渣會在大約4至8小時內轉化為細菌。如果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就能在污垢轉化為牙菌膜之前將其清除;亦務必在每次進食後以清水漱口,或可以咀嚼無糖口香糖,以刺激唾液分泌。唾液具有抗菌作用,有助於預防蛀牙和牙周病。不過只透過日常護理很難預防牙周病,因此她建議定期到牙科診所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治療口腔問題。

延伸閱讀:有蛀牙更短命?研究揭口腔不潔恐生6大惡果 死亡風險增5成

---

相關文章:

女子嘴痛求醫 一開口揭患糖尿病!出現8徵兆要小心

20歲港男患牙周病難箍牙 牙醫拆解成因/症狀/預防方法 病情嚴重恐增患糖尿病風險?

每天刷牙也蛀牙?吃太甜才蛀牙?補完不再蛀?牙醫拆解5大迷思教補救方法

吃白飯薯片也有敏感牙齒?牙醫揭6類食物可致敏 教4招保養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