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先兆|皮膚4部位變黑恐已中招 醫生教5大指標自測症狀 易倦/嗜睡也高危!
發佈時間:12:00 2025-07-17 HKT

【糖尿病先兆】皮膚變黑反覆清洗仍毫無作用,可能是患糖尿病!有醫生指出,若皮膚4部位變黑,恐屬糖尿病先兆。除了皮膚變黑,醫生也教5大指標可以自測症狀,及早期干預和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先兆|皮膚4部位變黑恐已中招
根據內媒《生命時報》報道,內地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天潤指出,正常情況下頸部皮膚應呈現平整光滑狀態,無明顯色斑、暗沉或腫脹現象,但會因個人膚色差異、陽光曝曬程度、體溫變化及情緒波動等因素產生細微差別,例如部分人群可能略顯偏黃,或在情緒激動時暫時性泛紅。一般而言,頸部膚色應與身體其他部位保持一致,若出現明顯色差變化,可能預示內分泌系統失調或代謝功能異常等潛在健康問題,此類症狀稱為黑色棘皮症。
糖尿病先兆|何謂黑色棘皮症?
內地的內分泌科主任醫生李全民及王凱亮則表示,黑色棘皮症屬於胰島素阻抗的典型皮膚病變表現,若發現出現有以下特徵,甚至特定人群出現,應及時向內分泌科求醫檢查:
- 患者常見於腹股溝、腋下、頸後及肘窩等部位出現暗黑色橘皮樣變化,導致患者即使反覆清洗頸部仍無法改善膚色。
- 除了皮膚皺褶處出現顏色加深,若表面出現粗糙如天鵝絨質感的症狀時,即為胰島素阻抗引發的黑棘皮病。
- 該病症好發於超重、肥胖人群、糖尿病前期或已確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先兆|胰島素阻抗可分2類 糖尿病確診前10年恐已出現
李全民醫生指,胰島素阻抗是指體內胰島素水平不低,甚至偏高,但由於胰島素功能失常,無法正常開啟細胞通道,導致葡萄糖在血液中積聚。目前認為胰島素阻抗是多數第2型糖尿病發病的初始因素,且出現時間往往早於糖尿病確診。有研究發現,在糖尿病確診前10至15年就可能已出現這種生理變化,因此了解胰島素阻抗的表現對早期干預和預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義。他也指出,胰島素阻抗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
1.生理性胰島素阻抗
通常屬於暫時性常見於飢餓狀態、精神創傷、手術等應激情況,此時游離脂肪酸增加、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多,促進蛋白質分解和糖異生,降低胰島素敏感性,甚至懷孕、青春期及飲酒等情況也會引發。
2.病理性胰島素阻抗
常見於超重和肥胖者、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缺氧狀態,特別是睡眠呼吸暫停、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女性群體。
糖尿病先兆|5大指標自測胰島素阻抗 易疲倦/嗜睡也高危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趙文惠表示,胰島素阻抗會對全身各系統產生廣泛影響,除了黑色棘皮症,以下5種異常症狀或疾病也可作為早期警號。
糖尿病先兆|5大指標自測胰島素阻抗:
1.腹型肥胖
腹部脂肪堆積會促使脂肪細胞分泌大量發炎因子與游離脂肪酸,干擾胰島素訊號傳導進而引發胰島素阻抗;相反,胰島素阻抗又會使身體處於高胰島素狀態,促進脂肪合成,加劇腹部脂肪囤積。
因此,腹型肥胖既是胰島素阻抗的重要誘因,亦是其典型外在表徵,可以透過自測腰圍進行評估,若超過以下標準,需提高警覺:
- 男性腰圍超過90cm
- 女性腰圍大於85cm
2.空腹胰島素水平升高
血液檢測中胰島素濃度上升是診斷胰島素阻抗最關鍵的臨床指標,而正常情況下空腹胰島素值應介於5至20微單位/毫升之間,若未接受外源性胰島素治療而檢測數值異常偏高,即可能暗示存在胰島素阻抗問題。除基本檢測外,可在醫生專業指導下,透過計算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或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等更精確的檢測方法來進一步評估。
3.高血壓
胰島素阻抗與高血壓經常相互伴隨出現,兩者透過多重病理生理機制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高血壓的患者應特別注意可能存在的胰島素阻抗問題。
4.血脂異常
被譽為「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具有將血管壁膽固醇運送至肝臟代謝的重要功能。有研究指出,好膽固醇C水平偏低者出現胰島素阻抗的機率較正常人群高出30%至40%,可以透過以下標準進行評估:
- 當男性好膽固醇低於1毫摩爾/升或女性低於1.3毫摩爾/升時,即需特別關注。
- 此外,高三酸甘油脂血症與胰島素阻抗存在密切關聯性,當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超過1.7毫摩爾/升時,即可能暗示胰島素阻抗問題正在發生。
5.多囊卵巢綜合症
胰島素阻抗與女性多囊卵巢綜合症具有顯著相關性,當女性出現以下情況,需盡早於內分泌科進行全面評估:
- 月經周期紊亂
- 不孕問題
- 多毛:特別是在上唇、下巴、下腹部正中線等處呈現類似男性體毛分佈特徵
- 頑固性暗瘡
除上述典型症狀外,趙文惠醫生提醒,部分胰島素阻抗患者可能出現乏力、嗜睡、思維遲鈍等非特異性表现,更應提高警覺,建議盡早就醫治療胰島素阻抗,避免高血糖對身體造成的危害。
3招對抗胰島素阻抗 避免誘發三高/心血管病/癌症
李全民醫生則指出,胰島素阻抗屬於隱形殺手,乃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脂肪肝、心腦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等多種疾病滋生發展的共同溫床。透過改善生活習慣被視為對抗胰島素阻抗的最有效治療策略,因此,他列出以下3大方法:
1.多進行運動
持續運動對改善胰島素阻抗具有顯著效果,能促進細胞,特別是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曾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至5天,每次持續30至45分鐘。
2.控制飲食
需掌控每日總熱量攝取,維持三餐均衡比例,同時減少高糖食物、精製穀物及肉類的攝取量。
3.保持充足睡眠
睡眠品質不佳將加劇胰島素阻抗問題,長期睡眠不足者更容易出現高胰島素血症的情況。
他也提醒,若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仍無法改善胰島素阻抗,請遵醫囑選擇藥物進行治療。
全港糖尿病患者逾70萬 留意8大初期症狀
據本港醫管局的數據顯示,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約10%,即每10名港人便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更有年輕化趨勢,年齡35歲以下人士有2%發病。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如空腹血糖大過或等於7 mmol/L,或餐後2小時血糖高於11.1 mmol/L的人士,則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空腹的定義為禁食8小時以上。當中,糖尿病主要可分兩大類型,並會出現以下常見症狀:
第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
- 病因:胰臟內製造胰島素的細胞遭受破壞,不能製造胰島素。
- 原因: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出現毛病或環境因素有關。
第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
- 病因:最常見的類型,體內的胰島素分泌正常或相對些微減少,但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病因是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拒性。
- 原因:與遺傳、不良飲食習慣、體形肥胖或缺乏運動有關。
糖尿病者初期常見徵狀
- 經常口渴
- 小便頻密
- 感到飢餓
- 體重下降
- 容易疲倦
- 視力模糊
- 傷口不易癒合
-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延伸閱讀:逾70萬港人患糖尿病 醫生推介11種食物穩血糖 每日喝這種茶患病風險降33%
---
相關文章:
專家票選15大降血糖食物 第1名擊敗洋蔥/秋葵 抗發炎增免疫力
糖尿病人也可吃飯?加1種調味料穩血糖 學10招不吃藥逆轉病情
不用戒口/捱餓!糖尿病人改變用餐1習慣 降飯後血糖效果如服藥
75歲醫生曾患糖尿病 23年無需服藥靠1招控血糖 身體回春沒蛀牙如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