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難根治 多學1種語言發病時間延緩4年 專家教自測患病風險
發佈時間:21:00 2025-05-21 HKT

「今天是星期幾?」、「今天是甚麼月份?」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對於嚴重認知障礙症的患者,要回答卻顯得力不從心。認知障礙症,又稱失智症或腦退化症。成因多為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令大腦功腦衰退。
認知障礙症難根治 有何常見症狀?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十一版,認知障礙症的病徵包括:記憶力衰退、執行能力下降、專注力減退、語言能力下降、表達或理解出現困難、判斷力減退、視覺空間認知能力減退、思考、計算出現困難。另外,患者亦有機會出現情緒和性格上的轉變,有妄想或幻覺、自理和社交能力下降,以及對生活失去動力。在各種認知障礙症中,阿茲海默症是最普遍的一種認知障礙症,患者多數於65歲後出現病徵。認知障礙症至今仍未能根治,但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均有效延緩認知功能衰退。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發表的《2017至2025年公共衞生領域應對認知障礙症全球行動計劃》,當中提及了7個行動領域,包括支援認知障礙症的診斷、治療、護理和支持,以及減少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前者有如「病向淺中醫」,而後者則為「治未病」。若能雙管齊下,相信能減輕認知障礙症為社會帶來的健康風險。
那我們該如何從個人層面減少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呢?世界衞生組織於2019年發表了《降低認知能力衰退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世界衞生組織指南》,當中提及不少有效健康生活策略,有助維持大腦健康,延緩認知功能衰退。以下為一些策略以供參考:
- 適量運動
- 高血壓管理
- 戒煙
- 均衡健康飲食(如地中海飲食,多吃水果、蔬菜、蛋白質)
- 戒酒
- 體重管理
- 認知活動
研究揭多學1種語言 發病時間延緩4年
早於2007年,加拿大心理學教授Bialystok及其團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雙語使用及認知障礙症的研究。研究指出,雙語人士(即使用兩種語言的人士)比單語人士(即只使用一種語言的人士)更能延緩認知障礙症的發病時間長達四年。研究數據顯示,雙語人士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其發病時間平均為75歲,而單語人士則為71歲。另外,一些相關研究亦指出,雙語人士比單語人士有不同的認知優勢。例如,雙語人士比單語人士有更佳的抑制能力和認知靈活性。雙語人士之所以具有這些認知優勢,與他們需要頻密轉換兩種語言,以及於說話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一種語言,並抑制另一語言有關。
以上的雙語例子正好顯示了我們能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活動,建立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以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其他有趣的認知活動,如:音樂、書法、棋藝、閱讀、認知訓練等等,不但能訓練大腦,更能豐富我們的精神及社交生活,實屬一舉數得。
如何自測認知障礙症患病風險?
另外,不少機構亦提供簡易網上問卷或測試,讓我們了解自己或親友的認知健康或認知障礙症風險。注意以下問卷或測試僅供參考之用,並不能取代正式診斷。如有疑問,請聯絡醫護人員作進一步評估。
- AD8 極早期認知障礙症篩檢量表: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50+悅齡
-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 – 認知健康問卷(MoCA-CHQ;只有英文版):蒙特利爾認知評估
- 香港警覺性及記憶篩查及認知風險評估:香港警覺性及記憶篩查
- 長者認知退化問卷(IQ-CODE; 供親友填寫):賽馬會耆智園
- 賽馬會「智康健」腦退化檢測及社區支援計劃:賽馬會耆智園
此計劃旨在協助參與者及早診斷和及時進行介入。參與者於完成網上認知測試後,如被介定為「需繼續跟進」,將會有專業團隊詳細評估、醫療服務跟進及後續支援服務。
要維持大腦健康、延緩認知功能衰退和減少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需要多管齊下,從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做起。就讓我們一起努力,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早建立認知儲備,為認知健康把關。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高級講師 李芷君博士
延伸閱讀:必吃11種長壽食物防腦退化 抗老名醫大推1種好油改善認知
---
相關文章:
不止記憶轉差!醫生揭說話5大異樣恐腦退化先兆 常說兩個字或中招!
生唇瘡非小毛病!研究揭恐加速腦退化損記憶 醫生教做1事降風險
記憶轉差易腦退化 營養師推薦5類護腦食物 必吃這小食讓大腦更年輕
這睡眠習慣增2倍腦退化風險?專家教每日必做5件事 健腦防腦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