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大腸瘜肉10年可變大腸癌 便秘疲倦或先兆 專家教5招減風險

更新時間:18:30 2023-03-15
發佈時間:18:30 2023-03-15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研究,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癌症第2位。在2020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087宗,男性有2,905 宗,女性有2,182宗,大腸癌佔癌症新症總數的14.9%。男女患者比例約為1.3 比 1。除了老年人外,現在更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罹患大腸癌,可見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性。

大腸癌高風險族群  曾生瘜肉高危

大腸癌成因仍正在研究中,統計顯示,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亦會愈高。另外飲食習慣與大腸癌亦息息相關,進食大量紅肉及加工肉食,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機會。此外,缺乏運動、肥胖、飲酒和吸煙亦會增加風險。高危人士亦包括家族中曾有人患上大腸癌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或遺傳性腸病及結腸長期發炎(又稱潰瘍性結腸炎)或長出瘜肉。

【同場加映】大腸癌成因

大腸癌症狀 留意便秘疲倦5大警號

大腸癌於病發初期病徵可能並不明顯,常見病徵包括:

 

大腸癌症狀

  •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 大便習慣改變,例如大便變稀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 剛大便後還有便急的感覺,但不能排出大便
  • 腹部不適,例如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 體重無故地下降和疲倦

    鑑於大腸癌徵狀可能與其他疾病的症狀相似,因此若發現任何不尋常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進行評估。

    預防大腸癌5大方法 宜多吃菜少吃牛肉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可預防或減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1. 多進食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食物
    2. 減少進食紅肉和加工肉食,例如:牛肉和香腸
    3. 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例如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度到高強度的體能活動,例如快步走或游泳等。
    4. 保持適當體重及腰圍
    5. 避免飲酒及吸煙

    腸瘜肉10年可變大腸癌 預防勝於治療

    除了平時實踐健康生活習慣以預防大腸癌外,及早發現早期病變同樣非常重要。根據研究顯示,腸瘜肉演變成大腸癌,一般平均需要十年的時間。定期大腸篩檢能在早期發現問題,將疾病控制在淺表,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亦減少日後治療對身體的影響,從而維持患者的生活質素。

    政府正在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及沒有大腸癌症狀的市民,讓他們每兩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以預防大腸癌。該計劃會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查是否有肉眼無法察覺的微量血液。若檢測結果呈陽性,則會安排進行大腸鏡檢查,並切除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以避免其演變成癌症。計劃參加者須先約見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如果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至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果結果呈陰性,則建議參加者在兩年後再進行篩查。透過這項計劃,市民能早日發現並治療大腸癌,減少其對健康帶來的威脅。

    癌症存活率的數據顯示,大多數癌症若能於早期發現,其五年存活率會較晚期為高。預防勝於治療,除了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以預防大腸癌,筆者亦想強調及早診斷及治療的重要性,不如由今天起,由一小步的健康生活習慣做起,加上早期篩檢,齊來預防大腸癌。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 護理及健康學院講師 蔡嘉敏

    延伸閱讀:常見加工肉類的鈉含量

    據本港衞生署資料,大腸癌是在結腸或直腸內的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而癌細胞會持續生長,並逐漸擴散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

    世衞轄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於2015年已公布加工肉致癌研究結果,把加工肉類歸類為「令人類致癌」(第1組); 紅肉則「可能令人類致癌」(第2A組)。IARC指,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類,患大腸癌的風險將增加18%;吃得愈多,風險愈大。50克加工肉類的份量,大約相當於1.5條香腸或2片煙肉或2片火腿或3塊午餐肉。

     

     

     

    便秘出現4情況須求醫

    根據本港衞生署資料,便秘屬常見的問題,多指為排便變得不頻繁,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而糞便的狀態太硬、太小或是很難排便。便秘時若出現以下4種情況須求醫治理:

     

    衞生署教預防便秘5大方法

    衞生署教預防便秘5大方法,包括飲食及作息方面:

     

    《星島申訴王》於3月1日隆重登場,節目為民請命抱不平、追蹤城中熱話,亦會搜羅溫情小故事。你申訴,我跟進,搵91999933,《星島申訴王》隨時候命!
    立即報料:https://bit.ly/3IMunqd
    你的獨家報料一旦被採用及報導,將獲得乙份獎品。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