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健園|港男淋巴癌病發率爆升 早察無聲殺手蹤迹
發佈時間:03:00 2022-06-20 HKT
常被稱為「沉默癌症」的淋巴癌,不但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其中霍奇金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近年更有大幅上升趨勢,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團隊早前調查發現,本港男士發病率的升幅已屬全球之冠,今期便由中大醫學院專家解構這不容小覷的「無聲殺手」。
較多年輕患者
貫通身體不同部位的淋巴系統,有着調控體內環境平衡及免疫反應的重要作用,卻往往為人所忽略,好像位列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的淋巴癌,很多人對其認識仍然不深。據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表示,淋巴癌可分為「非霍奇金淋巴癌」及「霍奇金淋巴癌」,當中以前者佔大多數,至於後者在香港的發病率,只佔總數不足一成。
縱然霍奇金淋巴癌較為罕見,但黃教授卻認為此症不容忽視,「霍奇金淋巴癌的數目近年大幅上升,根據香港醫管局數字,其病發率由2011年的0.6上升至2019年的1.2,而更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有超過六成的霍奇金淋巴癌新症患者,年齡僅為四十四歲或以下,屬於在年輕人中較為常見的癌症。」
說到非霍奇金淋巴癌和霍奇金癌兩者之間的分別,黃教授指要留意裡德-斯德伯格氏細胞(Reed-Sternberg Cells)的存在。「罹患霍奇金淋巴癌,主因是白血球中的B細胞(B Cells)出現惡化,形成了體積較大的裡德-斯德伯格氏細胞(Reed-Sternberg Cells),因而導致淋巴結腫大。至於非霍奇金淋巴癌則源於B細胞或T細胞(T Cells),因此既可以擴散到淋巴結內,也可轉移到其他器官,所以很多時霍奇金淋巴癌更容易在肢體的上半部如頸部、腋下或胸部出現,而非霍奇金淋巴癌可以從淋巴結起擴散至全身及正常器官。」
亞洲地區增升幅
雖然淋巴癌常因初期症徵不明顯而被稱為「沉默的癌症」,但據黃教授表示,遇有部分情況便要當心會罹患霍奇金淋巴癌。「霍奇金淋巴癌於1832年已獲得描述,其症狀包含發燒、夜間盜汗、體重下降等等,較常見的還有頸部、上臂及鼠蹊等部位的淋巴結,會出現無痛腫大,患者同時也可能會感到疲憊或瘙癢。」論及霍奇金淋巴癌的成因,黃教授卻指暫時仍屬病因不明。「霍奇金淋巴癌約有半數是由EB病毒而起,其他危險因數也包含家族患有相關病史,或是個人曾受HIV病毒感染等等。」
為了找出相關高危人群,以及了解此癌症造成的最新疾病負擔地理分布,黃教授團隊聯同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合力為霍奇金淋巴癌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進行詳細調查。結果發現,霍奇金淋巴癌竟然在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俊杰博士解說:「在此次調查報告中,研究小組分別從全球癌症觀察站、世界衞生組織死亡率數據庫及世界衞生組織全球衞生觀察站等國際資料庫收集數據,包括經年齡調整後的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和各風險因素的流行率。結果發現,霍奇金淋巴癌於各地的發病及死亡率存在差異,其中南歐地區的發病率最高,死亡率則以西亞地區最高,這可能與各地檢測診斷能力、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及慢性疾病流行率相關。」
留意高危因素
要特別留意是,調查報告中發現近十年全球霍奇金淋巴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其中亞洲地區的上升趨勢尤為顯著。男性之中以香港發病率的升幅最大,上升幅度達6.23,較中國內地及日本更甚,情況值得關注。黃博士解釋:「霍奇金淋巴癌在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而根據今次研究分析,霍奇金淋巴癌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吸煙率、肥胖率及高血壓患病率均有密切關連,這些因素可能導致霍奇金淋巴癌發病率上升。」然發病率不斷上升,幸而調查中亦發現,有賴近年治療變得更先進普及,霍奇金淋巴癌的死亡率卻有下降趨勢。雖然如此,但黃教授仍呼籲大家要多注意風險:「除要減少吸煙,肥胖和高血壓人士亦要多加小心,要留意沒有被病原感染卻出現的發燒,特別檢察頸部、腋下或鼠蹊有否出現凸起的無痛腫塊,以及身體各處容易發癢,如夜間出現盜汗,不停咳嗽伴隨喘氣,三個月內體重減輕百分之五以上及覺得疲倦等等,便要找醫生進行健康評估。」
據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王紹明醫生指出,患者可抽取如淋巴結等受影響組織進行活檢,以作病理化驗、診斷及分類,並按淋巴癌侵犯範圍的廣泛程度,施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而隨著科技發展,也可利用包括單株抗體等標靶治療提升治療效果。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 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