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健園|為第5波疫情走向把關 數學模型神預測疫勢
發佈時間:03:00 2022-03-14 HKT
數學統計分析,在不少人眼中是難以消化的數字遊戲,然而應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卻起到了解現況、預測趨勢的把關作用,特別是配合流行病學的數學模型,更可評估政府推行防疫措施的效用。今期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專家,除解構數學模型各特點,更揭示研究結果給予政府及社會大眾的重要啟示。
提供防疫政策指標
數學跟醫學看似兩門不同學問,但兩者其實息息相關,好像在流行病學便經常用到數學統計分析評估疫情發展趨勢,而面對這次嚴峻的新冠肺炎疫症,數學模型更為政府及公眾,提供了許多具參考價值的數據指標。據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表示,在疫情出現初期,中大醫學院已曾在三大範疇上,作出數學統計研究。
「我們先收集數據,了解流行病學中常會探究的病毒特徵及疫情狀況,當中包括病毒的潛伏期,患者在感染後可延誤確診的時間等等,這些數字均會大大影響疫情的發展。其次我們亦通過數學模型,探討各種防疫政策及措施,如何能有效控制疫情,其中的選項便包括實施社交距離限制,以及將香港和內地關口作短暫封閉等等。第三方面,我們亦調查市民對疫情的風險感知及心理行為反應,因為大眾有否進行洗手、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禦措施,將會為疫情帶來不同走向。」
除了疫情初期的研究,郭教授更指出探討市民對接種疫苗傾向的重要性。「在政府推行疫苗計畫之前,中大醫學院已進行過市民對接種疫苗傾向的研究。當時旨為找出有多少人是未能決定接種的『中間派』,結果發現有多達百分之四十的市民,屬於這類疫苗猶豫人士。」郭教授指政府通過這類數據,便可推行針對性的政策及提供相關的資訊,以釋除疫苗猶豫人士的疑慮。
即時繁殖率反映走勢
除了數據統計,有如數學方程式的數學模型,也是評估疫情走向的常用方法。數學模型牽涉許多特定的運算概念,如傳染病曲綫(Epidemic Curve),感染代時間(Generation Time)等等,對數學一竅不通的,未必完全理解, 然而據郭教授透露,有如疫情「寒暑表」的即時繁殖率,是疫情中必須特別關注的數字。「所謂即時繁殖率,是指實行干預措施下,每名感染者實際傳染的平均人數,例如以第五波的Omicron病毒為例,若今天有一宗感染個案,經過一個感染代約兩至三日後上升至五宗,我們便把即時繁殖率理解為5,而假若再過另一個感染代後出現二十五宗個案,那即時繁殖率仍會繼續維持於5的走勢,去令感染人數幾何式增加。」郭教授強調,如即時繁殖率數字小於1,即代表疫情受控,相反如果數字大於1,則代表疫情仍然擴展下去,所以此數字正好能夠闡述各種疫情控制措施的果效。
從數學模型中可看到,當感染數字上升時,即時繁殖率的數字每每也隨之上升,惟郭教授指,模型中的社交接觸指數同樣不可忽略。「社交接觸指數反映人際接觸及市民行為,這指標在隨着政府推行不同社交措施下已看到趨勢不斷向下,同時間即時繁殖率也同步下調,證明社交距離在疫情初期扮演非常重要的控制疫情角色。故根據過去幾波疫情的經驗,市民若能跟從社交距離措施,會對疫情受控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