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樂族】心有所術——通波仔Vs.搭橋 如何選擇?
發佈時間:18:23 2020-08-17 HKT
冠心病成因是冠狀動脈因粥樣硬化收窄,令血流受阻,如果收窄嚴重甚至堵塞,便要以手術來令血液恢復流通。通波仔及搭橋皆是標準的冠心病手術,前者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應用,後者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已出現。簡言之,通波仔是微創手術,醫生可從手腕或腹股溝放入導管至冠狀動脈,再通過導管放進「氣球」來擴張已收窄或堵塞的動脈,再植入支架。搭橋手術是傳統開刀手術,醫生利用胸腔內乳動脈或腿部靜脈,替代狹窄或堵塞的冠狀動脈,讓血液回復暢通。
通波仔手術出現前,搭橋是主要的冠心病手術方式,但自從通波仔技術普及後,大多數個案已可使用此法。現時,即使動脈血管有99%收窄,仍可靠通波仔來擴張血管,故已愈來愈少患者需要搭橋。不過,搭橋手術仍有其重要功用,假如糖尿病患者三條主動脈血管都有狹窄、預計日後血管再度收窄風險較高,或醫生認為患者接受通波仔手術成功率較低,例如患者多條血管收窄程度達100%並嚴重鈣化,甚至施行通波仔手術可致嚴重併發症如血管穿破機會較高,搭橋手術便是較恰當做法。
如患者進行搭橋手術後復發,仍可接受通波仔手術來紓緩病情。至於部分已接受通波仔手術患者,若之後有多條或多次血管復發,亦可選擇搭橋手術來治療。由此可見,醫生會按個別病情來決定復發後的手術方案。通波仔已是非常成熟的手術,手術後只要好好保養,定時服藥並控制三高及保持標準體重,便可享健康身體,毋須再受冠心病困擾。患者如需接受搭橋手術,通常代表病情相對複雜,術後更須堅持服藥及健康飲食,常做運動以減低復發風險。因此,如患者可及早診斷便可接受較簡單的通波仔手術,免卻進行搭橋,然而不少男性或糖尿病患者皆易忽略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狀,往往待病情嚴重才求診。因此成年人最好養成健康生活模式,定期體檢及留意身體症狀,才可避免延誤醫治。
心臟科專科醫生洪裕德
心臟科醫生強心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