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運動醫道│治膝不治髖 治標不治本

更新時間:14:26 2025-07-24 HKT
發佈時間:14:26 2025-07-24 HKT

治膝不治足肯定不全面,以前提過不少,但其實治膝不治髖也是失準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下肢足髖膝之間是處於動態平衡關係,其中任何一方有長期病變甚致簡單的姿勢問題,久而久之代償機制便產生,上樑(髖)不正下樑(足)歪,自然令中間的膝運作有偏差,便產生關節磨損問題,退化勞損性關節炎便出現。

膝關節無端痛 需檢查髖功能

今天討論一下髖膝關係,行路時膝關節的活動並不是自己獨立行動的,它需要與髖關節共同協作完成相關活動。結構上的設計,髖關節是多方向而且大幅度活動的靈活關節,膝關節是穩定關節,主要大的活動幅度是前後屈伸,當髖關節勞損出現緊張僵硬等問題時,膝關節便需要「犧牲」自身「企直」的穩定性以代償這些髖關節的偏移動作,做著自己不太擅長的工作。

例如,左膝疼痛的根源可能源於左髖關節問題如痛楚,令內旋靭帶和肌肉緊硬,因此外旋能力減少甚致長期性處於內旋方位,令左膝也有內旋,X形腳問題,令髕骨(菠蘿蓋)外移偏離股骨面的軌,正如電車輪在電車軌道上有偏斜問題,令髕股關節外側接觸面過度受壓磨而損傷成疼痛炎症。診斷時便應首先檢查雙側髖關節的伸展-外旋能力(打坐能力),而非局限於局部膝關節處理。

其次,作用於膝關節大部分的肌肉是雙關節肌肉,由髖部延伸下來,當髖關節靈活性減退或異常,此等雙關節的肌肉自然緊張,導致膝關節疼痛並出現活動受限,或可能逼使膝關節代償而產生不必要的過分活動,出現勞損傷痛一系列的症狀。例如以後大腿肌肉膕繩肌為例,其一的重要功能是保持盤骨與股骨(大腿骨)後方的力量,若因盤骨前傾,令膕繩肌與前大腿肌肉四頭肌協調效應受限,加上姿勢上的代償令膝關節過伸,髕骨關節軟骨半月板損傷等問題亦隨之而來。解決之道在於通過調整骨盆前傾問題,恢復膕繩肌後置力,使股四頭肌能夠在正確平面上工作,膝自然回復穩定能力。

所以,臨檢查膝關節時,特別是無創傷的疼痛,必須同時檢查患者的髖功能,髖膝同調,有助於真正的對症治療,標本兼治,免除長期後患與復發機率。